《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三(上)第58-60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7题。[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亲自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方格纸和钉子板上画出、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更有助于学生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目标]1.通过启发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亲自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准备]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准备一副三角尺、一张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老师带来了两个图形,(出示长方形)你看这是?根据学生回答,贴图。出示举着正方形,提问:那这是——?根据学生回答,贴图。2、谈话:在生活中,藏着很多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例题图,提问:你能在图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配合手势)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学生回答,注意学生说话的完整性。4、揭题:同学们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其实,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设计说明:通过出示学生熟悉的图形,并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里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5、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4条边,4个角)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4条边,4个角)同学们,你知道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的边和角又有什么特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6引导:那你们说得对不对呢?我们要来想办法验证一下。(指着黑板上学生的想法)你有什么办法证明长方形的边——?正方形的边——?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可能说:用尺量一量。启发:这是一个好办法,如果不用尺,你还有办法吗?(如果学生出不来,可以教师象征性的做手势)证明上下两条边相等,可以这样折(手势),左右两条边相等可以这样折(手势)。提出要求:请你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用你们喜欢的方法,量一量或者折一折,用尺量的同学把量的数据记下来。(如果学生的尺不够,可以提示学生用直尺)。学生自主探索、动手验证。【设计说明: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前,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1、验证长方形的边的特征⑴(巡视学生动手过程),谈话:很多小朋友脸上都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你们一定有很多的发现是吗?好,一起坐正,谁来说说你用的哪种方法,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回答: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一样长。⑵提问:你怎么知道的?(量一量或者折一折)你量的长度是多少?教师指着黑板问:和我们刚才说的一样吗?还有没有数据不同的?启发:这几位同学的数据为什么不同?(长方形有大有小)对呀,长方形是有大有小的。提问:有折一折的吗?在黑板上折演示:(上下)这样对折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这样对折左右两条一样长。⑶引导小结:刚才几位小朋友有的量,有的折,但是我们都发现了——?学生总结长方形边的特征,板书。⑷介绍对边:真好,同学们,你看,在长方形里,因为上、下两条边的位置是相对的,所以我们称长方形上、下两条边是一组对边。还有哪两条边的位置也是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