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的原点来理解教学改革和有效教学2015年5月25日余文森,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高考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福建晋江一中1952年2月创办。廖承志题写校名。坚持以学生第一办学理念,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时间管理和问题教学为两个基本点),培养负责任、有作为的现代公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四特”(综合特优生、学科特优生、技能特优生、特定层次学生)培养。哲学之校:学哲学,用哲学,打造学科哲学建设全国样板校。文化故事教育法(故事进校园、故事进课堂、故事进课程)。进行六德教育:仁爱、智慧、勇气、正义、节制、卓越。晋江人才:爱智慧、善批评、会观察、重发现。何谓教学原点,为什么要从原点出发?一、从教学形式讲,教学改革要解决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二、从教学实质讲,教学改革要解决知识与能力和素养的关系问题;三、从学校教育讲,教学改革要解决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问题。一、从教学形式讲,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学乃有教之学)有教之学的重点在教还是在学?(教与学的关系)(一)从实然的角度讲(二)从应然的角度讲(一)从实然的角度讲教是客观性的存在,存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教就有什么样的学(好的教才有好的学,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首先,人是可教的动物;其次,人的可塑性很大。人是社会关系(特别是制度和文化)的产物,人在本质上是被决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从教的水平、层次、内容说,教师教什么,学生相应就学什么,教师教知识,学生就学知识;教师教能力,学生就学能力;教师教思想,学生就学思想。从教的方式、方法、模式说,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有个性的教就会有个性的学,教师启发式教学生就主动式的学,教师注入式教学生就被动式的学。教学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是无从谈起。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言,“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反过来说,教学改革的使命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应重视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合格教师、新任教师培训工程)。优质教育取决于优质师资。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学教育发展的根本支撑和永恒主题。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校本研究制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办好一所学校四要素教师、学生、管理、经费。(二)从应然的角度讲学是本源性(本体性)的存在,教是条件性的存在,无论是从个体成长还是从人类发展来说,学都先于教而存在,教是为学服务的。这是因为,首先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巨大的学习潜能、发展潜力;其次学生具有独立的倾向、要求以及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当然关键还在于学习是学生的自我活动(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是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学改革要正本清源,教与学的关系要恢复到其本义上(何谓其本义?学习是教学的本位和原点所在)。正因为如此,教学改革和研究更应该从应然的角度来展开,即从学的角度来推进。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第一,要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当代学习范式重建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支点与标志。第二,要致力于建立让学生(不仅仅是教师)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的教学文化和教学方式。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教学不是往学生头脑填塞知识,而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造潜能。我们要致力于建设一种新型的课堂文化,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让学生的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开,让学生的自信得到充分的培养。第三,要致力于构建以学为主线、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