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之花开遍每个孩子的心间攸县渌田镇中心小学蔡慧娟邮编:412317手机:13762336685【内容摘要】:感恩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责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语文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让感恩之花开遍每个孩子的心间。【关键词】感恩教育语文教学朗读中体验想象中体验思维中体验赏析感恩美文做感恩作业【正文】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永久存在。然而当前,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非常淡薄。由于父母对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道“该我怎么样”;只知道“我要干什么”,不知道“要我干什么”。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粮食的时候,早已经忘却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更为了我们祖国的花朵,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抓住时机采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之花开遍每个孩子的心间。一、在语文教材中挖掘感恩教育的资源。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也就是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所谓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恩情。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真挚的儿童散文、一个个感人的儿童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诗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素材,更是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感恩教育,为人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的情感基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所表现的“恩”也是丰富多彩的。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一)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语文教材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还有《三个儿子》、《妈妈的帐单》、《七颗钻石》、《可贵的沉默》等课文都体现了孩子懂得感受父母的爱,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二)老师之恩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老师,是他们教了我们很多的知识,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他们为教育事业付出了一切,得到的只是沙哑的声音和沾满粉笔尘的双手。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在教导自己时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含义。如:《画杨桃》中懂得感谢父亲和老师的教诲的学生;《一株紫丁香》中的一群为辛勤的老师在窗下栽下一株香气扑鼻的紫丁香,使老师能消除疲劳的孩子,都体现了学生懂得感激回报老师的教诲之恩。(三)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还有《我不是最弱小的》、《浅水洼里的小鱼》、《燕子专列》、《路旁的橡树》、《清澈的湖水》、《父亲和鸟》、《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课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