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摘要: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孩子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而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本文作者在分析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其对孩子社会性发展影响的同时,提出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这项研究,有助于改善父母的教养行为,探索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幼儿社会性;类型;影响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孩子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而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家老舍曾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认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身教重于言教子女对父母的观察最细、感受最深,学习时间长,家庭的气氛对孩子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尤其是家长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家庭也是儿童进行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在家庭中,儿童通过父母认识了周围的环境,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以及行为规范。家庭教养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家庭教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即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将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只要我们父母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交往的机会,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养方式,相信孩子们会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担负起明天的重任!一、相关概念1.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style)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鲍姆瑞德在1967年提出,而国内学者对于Parentingstyle则有不同的翻译。如父母养育方式父母抚养方式、育儿风格、家庭教养方式等等。目前大家普遍能接受的是家庭教养方式或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有很多种,有的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有的认为它是父母与子女在子女成长过程中通过言语行为进行的相互作用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它是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总的来说,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最起码应该包括几种含义。其一,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和感情,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稳定性和明确的教养目的。其二,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由于家庭成员的经历、修养、个性特征都不尽相同,所表现出来的家庭风格也是不同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风格,对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三,家庭教养方式是在家庭感情氛围中表现出来的,如果子女处在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那他们就比较有安全感,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如果处在一个混乱,争执不断的家庭,那么子女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就比较大。2.幼儿社会性社会性是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遵从社会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而幼儿社会性则是儿童的态度、技能和行为朝他所处的社会团体对他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孙瑜在其《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思考》指出,幼儿社会性是指儿童在其生物特征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会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儿童心理特征。[1]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一些研究者开始从类型学的思路出发,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最典型的代表是鲍姆瑞德的研究。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4个方面来评定家庭教养行为,将家庭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