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解读:《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课文开头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刘老师“谈腿疾”,“写板书”以及“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最后回到现实之中,以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既有典型事例的描写,又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既有“我”的心理描写衬托,又有环境描写的渲染,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人物形象。在作者的笔下,乐观自信,坚强执着的刘老师跃然纸上。要让学生读懂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并不难,关键是我们如何以这篇文章为例,教会学生怎样表达,这才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操作,我觉得还是应该选取文本中的语言范例,让学生以此为凭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最终意文兼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写板书”“放风筝”这两件事的学习,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3、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细腻生动地描写的表达效果,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随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2、师引入: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学生回顾并板书)(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3、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谈腿疾”,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两件事,继续品味课文中描写细腻生动的地方,走进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二、学习“写板书”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5自然段,画出描写生动细腻的地方,细细体会。2、(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名朗读;哪些词句打动了你,说说你的感受。3、学生交流;感情朗读。4、过渡: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听完这段,有什么感受?(很美,很轻松,很惬意)是呀,漫长的冬季终于过去了,春风吹醒了一切,刘老师又来放风筝了。三、学习“放风筝”1、师:在本文中,生动细腻地描写随处可见,也许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表情、也许就是一串扣人心弦的动作、也许就是一句简短有力的话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8到9自然段,像学习第5自然段一样,找出描写生动细腻的地方,写下批注,然后相互交流,再练习朗读。2、学生自学。3、(出示第八自然段中的句子:“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同我一样的少年。”)(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呢?谁来读读?(2)交流一:“绝不肯”“总是”“喊声‘起’”“不断拉动”(从他的喊声中,拉动中体会到了什么?———刘老师的热爱生活,挑战自我,师生同乐。)(3)交流二:当刘老师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时,作者又是怎样写出老师的快乐的呢?找出句子读读。1(出示)“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刘老师的快乐在他的脸上:“漾”的品析---布满了笑,发自内心的笑。)·(刘老师的快乐在他的心里:以为年过半百的老师,怎么会是“同我一样的少年”呢?-----因为他有一颗未泯的童心!这是种孩童的快乐,是纯粹的快乐。)(4)交流三:这一段中,作者还细致地描写了风筝,谁来读读?·(指名读)·作者怎么写风筝的?(抖动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抖动翅膀”是刚起飞,“翩翩起舞”是缓缓上升。逐一品析。)·体会描写的精妙(四个词语将风筝在空中不同的位置时的不同姿态,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出来了,我们以后在写作时,也要学会准确用词。)·感情朗读第8自然段:来,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快乐画面吧!4、过渡:如果说放风筝让刘老师体会到了孩童的快乐,那么追赶风筝更让他感受到了幸福与充实。5、(出示第9自然段):“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问:这一段,又有哪些生动细腻的描写打动了你?交流一:“故意”“任”(一种挑战自我,挑战命运的坚强。)交流二:“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喊着”·指名多人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这一声喊,喊出了什么?----刘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