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原则及步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如下原则,即遵循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基点,以趣味性、活动性为基本特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蕴涵其中,使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趣味的训练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自我心理保健的途径和方法。(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原则1.超前的社会适应性原则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我们的学生不仅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更应该是今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能适应今后发展了的社会环境。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迅速发展变化,如果我们的眼光短浅,教育目标没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是根据当前社会、甚至是过去社会的需要来指定教育的目标,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因此,我们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选择有利于适应今后社会的心理特征作为我们课程教学的目标。2.发展性原则所谓发展性原则,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一步一步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地发展。例如,要培养学生关心和爱他人的品质,从学前到高中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阶段,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应该在水平上从低到高有所变化:在学前期,重点培养学生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和同学);在小学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和集体观念;在中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以及爱祖国和爱人民的意识。3.可操作性原则所谓可操作性原则就是教育目标不能假大空,而要明确具体化为可以观察评定的和可以训练培养的行为特征。例如,我们不能泛泛地把"完善的自我"、"道德高尚"和"心理健康"等作为人格教育的目标,而应该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和肯定自己、自己的事自己做、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遵纪守法等等。这样的特征是可以观察到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验和评定方法来评估,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措施来加以训练和改造。(二)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步骤从整体上讲,心理教育活动课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及当前学生遇到的主要焦点问题,将教育活动的目标层次化,从内容上,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从学习、生活、适应社会三个方面着眼,按照每方面内容,又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又由许多许多相对独立的活动组成,每个独立的活动即是教育活动课的最小单位。例如: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升学,学习任务相对繁重,考试前的心理焦虑比较严重,他们需要在考试前接受有关的指导。鉴于此,可设计"调试考前心理与一个单元的活动,其目标为,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克服考试焦虑。本单元设计了三个活动:1)调整考试动机。目标:①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考试动机,促使其将外部考试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②使学生学会调整考试的恰当动机水平。2)合理控制考前情绪。目标:①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考前的情绪。②引导学生学会调控考前情绪的方法。3)要有良好的临场状态。目标:①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应试策略与技巧水平。②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应试策略与技巧。下面具体介绍一节活动课的设计步骤:①确立主题及目标按照本单元的目标,确立本节活动课的主题及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选鲜明、活泼、能够吸引学生关心的问题做主题。目标要具体、明确。目标越具体,实施中越好操作,越易于实现。有些活动设计,目标定得高、空泛,教师在活动时不好把握,活动、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步骤易停留在表面,不能深人,难以收到实效。②选择合适的活动模式根据活动目标及活动内容,选择相应的活动模式,有时一节课是多种模式的交互运用。要注意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光图表面热闹,要体现出各活动之间的层次递进性。平行关系的活动易使活动浮于面上。③列出活动的步骤包括活动准备,活动的先后顺序,每个活动的注意事项及说明提示等。④选择相应的参考实施一节活动课可能涉及到的心理教育原理、学生案例资料很多,仅靠心理辅导老师一人在课前去准备是不够的,因此,在设计时要把相关的资料提示或某些具体参考列出,以备实施人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