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叛逆心理很多人都感觉到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人生产生了懵懂的认识,因环境、个人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对周围的事情他们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无缺而因此感到无可奈何,有种挫折感,继而烦躁、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甚至顶撞老师的现象。叛逆心理是一个人成长过程必须经历的过程,对孩子的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不全面,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你叫他往东,他一定往西,就是存心不让大人顺心,也不让自己听从大人的!觉得自己很有“主见”!一、逆反心理心理特点1.否定性对家长的善意说教视为“唠叨”,认为这种思想落后,给家长使性子。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否定。2.评判性评判家长的言行举止,家长的教育的可信性。评判学校和老师,评判老师的教学和行为。由于对学校部分老师的不认同和抵制,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与相关科目学习出现滑坡现象。评判社会对社会负面现象不接受和不理解。3.对抗性对父母十分冷淡,关系距离加大。认为父母的管教不符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标准,实施消极抵制、明显对抗;不接受倾向明显,甚至公开敌对;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偏偏不作,或者反其道而行之。有位家长想跟女儿好好沟通一下,谁知没说几句话,女儿就顶撞说:“我就是不知好歹,不可理喻!”还在自己的房间门上贴着“请勿打扰”,气得自己无话可说。有的同学认为老师的管教是在针对自己,然后与其对着干,甚至放弃该科的学习,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最终产生厌学情绪,继而成为后进生或辍学。4.冷漠性对抗造成与父母关系恶化,对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产生厌恶和反感产生关系情感的冷漠现象和行为上的违拗性。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不能使他们动情。某高中学生小陈,染了一头黄头发,黄头发中间又夹染几撮红头发,还喜欢穿新奇的服装,他明知这些是父母及老师所无法接受,但每当看到父母或老师瞧见自己这般摸样时的表情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他就洋洋得意,犹如自己打了胜仗一样。5.阶段性青少年的叛逆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心理认知能力和生物性适应能力增加阶段;心理认知能力上升,评判能力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不盲从权威,对权威的代表---教师、家长开始置疑。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表现为对自我评判结果的维护,维护判断就是维护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尊心的表现。叛逆常常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出现。二、叛逆心理的危害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或老师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下面探讨孩子叛逆心理的危害:“青春叛逆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纠正和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冷漠、疏离、多疑、偏执、对抗父母、老师甚至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生活萎靡、学习被动、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等,进一步发展轻则辍学,重则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辍学的青年成为“”三失“少年(失管、失学、失业),这些“三失”少年处于社会闲散状态,他们沉溺网络、多数啃老,更有甚者正游走在犯罪的边缘。2011年2月25日,记者从“北京市海淀区闲散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与预防犯罪试点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近4年来,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人数在青少年犯罪人数中的比例不断攀升:2007年青少年犯罪中社会闲散青少年占发案总数的41%,2008年占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