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解决策略一、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与学生前面所学静力学和运动学等知识相关联,对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本节课的设计重点在于利用现在比较流行的DIS实验数据作图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在探究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在牛顿第一定律学习之后,学生已定性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从而较易得到加速度与力有一定关系,但很难认识到加速度与质量也有关系。此外在分析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学生也不易联想到用图像法。关于研究方法: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初中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已经有一定基础。通过回忆和提问解决问题。二、重点和难点:根据二期课改要求,教学应该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所以本课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更重视如何通过实验控制变量,根据实验条件启发学生思考,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重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过程;2、得出牛顿第二定律。难点:1、图像法寻求物理规律;2、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探究得出牛顿第二定律;3)知道国际单位“牛顿”的定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DIS实验对F、m、a三个物理量进行研究,感受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过程,体会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2)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像寻求物理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2)通过DIS实验操作过程,养成合作意识。四、本节课的整体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围绕加速度展开的,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进一步实验探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最后利用图像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节课的容量很大,教学中要十分紧凑并且实验不得出半点差错,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活动有:一、在引导学生感悟到加速度与质量有关时,突破难点设计了一个学生吹乒乓球的活动。二、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时,做了双轨小车的对比实验。三、较为精确的DIS实验探究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四、DIS得到的实验数据处理,然后绘出图像分析后从而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两个实验和一个学生活动很费时间。其中实验的器材要介绍,原理要交待,实验要操作,数据要记录,图像要分析。再加上多媒体的切换,为了让学生参与DIS实验,并且在课前学生未经训练,课内表现为操作不熟练,此外DIS软件又会出现莫名故障,影响着上课的流畅性,因此要真正把这节课上好着实不易。本节课主体框架经历了三次变更:第一次的流程图:2.流程图说明:创设情景火箭升空录像,设问1、录像中火箭的速度在变化吗?怎么变?(速度增大)设问2、那么从火箭升空时加速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活动Ⅰ实验方法、原理和设计控制变量法、如何测量加速度和力以及设计实验内容。活动Ⅱ学生定性探究实验:根据各组的设计结果,动手用实验来探究,从而得出加速度和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定性关系。活动ⅢDIS探究实验:控制变量物体质量m一定,定量研究加速度a与力F间关系;控制变量力F一定,定量研究加速度a与物体质量m间关系。然后应用DIS对探究实验1、2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再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活动Ⅳ巩固牛顿第二定律通过简单的实例,巩固所学知识。活动Ⅴ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小结。教学实施后发现:教学效果与预期的相差太大,学生观看火箭升空录像后,由于火箭在升空过程中没有参照物,学生难以说出火箭在作加速运动。而后续的提问:如火箭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学生往往不能回答。教学一开始就陷入困境。在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火箭在作加速运动理所当然,加速度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