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家:这下怎么办?活动背景:又到了角色游戏时间了。今天的娃娃家可热闹了,这边然然做起了妈妈,非常开心的抱着娃娃在娃娃家里走来走去,那边峰峰做了爸爸,在小客厅的餐桌上忙着招待起了小客人。可是这种好的现象并没有维持很久。只听“碰”的一声……回头一看,娃娃家的桌子倒在了地上,地上撒满了小碟子、小杯子以及那些“美味佳肴”,场面一片狼藉。我刚想上前了解一下情况,然然跑到我的身边拉起我的手,指着娃娃家说:“老师,你快去看看吧,峰峰把东西打翻在地上了。”说完拉着我就向娃娃家走去。又是他……,这孩子整天在班级中闹事,是让老师比较头痛的孩子。我正想像平常一样训斥他时,只见他低头不语的蹲了下来,脸上挂着一幅闯了祸后悔不已的表情。这是从没有的景象,我的心为之动容了一下,我一下子转变了想法,为什么我不换一种方法帮助孩子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呢,并在以后的活动中避免这种行为呢?于是我装作不知道刚刚发生的事情问道:“呀,这是怎么了?”“这都是峰峰干的。”几个小朋友一齐指向了峰峰。“哦?是这样?”我故作疑惑的样子,看了一眼峰峰,又看了看其他的小朋友:“呀!东西撒了一地,要怎么招呼客人呢?宝宝肚子饿了该吃什么呢?”“捡起来不就好了嘛!”聪明的峰峰爸爸提议道,“对,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忙吧!”“嗯,我来捡!”“我也来捡。”“这边……那边还有!”孩子们都忙碌了开来。“老师,这个给你。”“嗯,好的。”看着孩子一脸诚意的模样,我笑了笑,摸了摸他的头:“峰峰,那儿还有,快去捡起来!”“哦。”……“东西都捡了起来,可是都弄脏了,那该怎么办呢?”我故作发愁的样子看着身边的孩子们。“用水去洗一下吧!”“这个主意好!”我竖起了大拇指,“洗了在去招待客人。”“我去洗——”“我也去——”“老师我也想去洗……”栋栋抿了抿嘴巴,“下次我不这样了,可以吗?”“妈妈、爸爸你们同意他来帮忙吗?”“恩”孩子们点了点头。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而且是刚刚近幼儿园,缺乏一定得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时,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产生不良的情绪行为。在游戏活动中,栋栋被他同伴冷落,一次他用扔东西推桌子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种类似事件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也十分常见。指导策略:对于这样的事件,老师常常采用的说教的方法。可是效果并不是那么的好,而这一次我尝试以游戏形式来处理,使孩子们始终处于游戏情节中,利用“这样宝宝肚子饿了怎么办?”“餐具食物脏了怎么办?”间接的教育孩子其行为不当。不仅避免孩子由于推翻东子必须挨骂造成的情绪不快,心不甘情不愿的接受老师的说教,反而使孩子真正意义上从“捡”到“洗”的行为中感受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