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问题学生”撑起一片蓝天初一(4)班陈超江摘要:本文从班级里“问题学生”的成因以及存在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入挖掘、剖析,为转变学生思想,改变学生的消极心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的“问题学生”,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凌生在《发掘潜力,摆脱阴影——初中“问题学生”自卑心理的分析与教育对策》一文中说到,“‘问题学生’是指在学校生活中或者是学习适应困难,如厌学、逃学、学业不良的学生”,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常常被忽视、冷落。然而,关莉在《关爱问题学生,构建和谐德育》一文中指出,“问题学生不过是缺乏废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他们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渴望成才。”也有关材料表明,人的大脑及智能除极少数人有超常智能或大脑缺陷外,绝大多数维持在较为接近的水平线上。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正确认识“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蓝天。一、问题学生的成因1、单亲家庭的因素。单亲家庭里,父母双方因为感情不和、父亲沉迷于赌博不顾家、父亲有婚外情等原因造成父母双方经常在家里吵架甚至打架、摔东西、打孩子泄气等原因而离婚。父母的争吵和离异严重破坏了家庭的结构以及孩子受家庭教育的环境。因此,单亲家庭的环境不仅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且给孩子的教育造成了残缺。2、“留守孩子”的因素。一些家庭因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文化程度低,没有稳定的工作,为维持生计,父母都长期外出打工,将孩子寄留家乡,由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留守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与教育,也很可能成为“问题学生”。同时,令人担忧的是代养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低下,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也缺少正确的指导。因此,“留守孩子”的性格常常较偏向于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孤独、封闭、畏惧、行为纪律散漫、思想品德不良等。3、“不当家庭教育”的因素。有些家长总怀着这样的一个教育观念:自己常年在外努力挣钱供孩子读书,甚至准备为正在读初中的孩子挣好读大学的费用,认为孩子有学费和生活费,在学校学习就可以的了,而很少关心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更不用说辅导孩子学习了。有些家长虽然内心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但就是身不由己,他们一年四季都在外忙着自己的生意,而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等到班主任家访反映孩子在校的不良情况时,才会显得紧张起来。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严,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关心过孩子的学习情况,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学习基础以及每天掌握知识的情况,督促检查孩子的作业时只看到有没有把作业全部写完,有些地方没完成时就开始暴骂暴打孩子,而不会过问为什么不完成,长期的暴骂暴打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让孩子畏惧了家长,更畏惧更讨厌了学习,让孩子产生了厌学、逃学的心理。4、“过失家庭”的因素。有些家长道德品质不良,生活作风不正,常常赌博、酗酒晚归,一回到家就无缘无故地打孩子。孩子往往会因此而产生畏惧心理,开始有逃避现实、逃避生活,甚至厌世的念头,逃避打他的父亲而过分地依赖疼爱他的母亲,而恰恰令人担忧的是母亲又太过于溺爱他,对他百依百顺。二、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1、自卑心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研究表明,自卑心理是一种在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且以周围的人为参照来了解自己,在有意无意地与别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愧不如、甘拜下风的心理体验。一般的,问题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比如:上课坐立不定,有时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突然站起来,在座位上身体晃来晃去;喜欢在课堂上吃零食,有时一堂课的时间都是用来吃零食;上课喜欢和同桌讲小话,就算老师劝阻也不行;喜欢在老师说话时插话。这样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让他们在课堂上几乎是一无所获,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常常是落在最后面,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同学的抱怨和家长严厉的训斥。他们总觉得自己在班级里是多余的,经常拿自己的缺点或劣势与其他认真学习的同学比较,心理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