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断课例刘永良一、内涵阐述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其分值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关键就是准确理解文段,尤其是准确理解文段中文言实词的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当中,会存在一类特殊的实词,涉及到词类活用或者并不常用的词义,它们是在学生一般知识积累区域之外的既熟悉又陌生的词。对于文言文实词的教学,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和归纳总结分类,更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合适的实词推断方法理解文句含义。文言实词的归纳、总结和分类是静态的识记的学习方法,而文言实词的推断则是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操作要领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这个方法的前提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课文实词含义,能够熟练而灵活地将课内外的词汇关联起来。①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向吾不为斯役,则九已病矣向:以前②曾不知老之将至曾不若孀妻弱子曾:连……都,竟2.联想成语推断: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如果学生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可以这说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窍门。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清楚②召医而尤其故怨天尤人,责问(二)、语言结构推断: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对“逸豫”,词义相反。(三)、辨析词性、语法分析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联系平日学习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原理,判断实词的实际词性和含义。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名词,险固的地方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动词,腰佩(四)、根据字形合理猜测字义根据该字的形旁推断大致词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①系梁父子以组绳子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用酒食款待人,犒劳(五)、语境分析推断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和着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应答三、课例展示姑且以近年的高考题为例,来试验上述方法:(一)、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猜读,如何猜读,即依靠上下文。就文言实词而言,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就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如2011年四川卷文言阅读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至庭前徐:缓慢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C.惠之谷惠:赠送D.刺船而去刺:乘坐其中“刺船而去”中的“刺”出现的完整句子是“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将这一句补完整就是“(吕徽之先生)刺船而去,(富人)遣人遥尾其后”,从全文看,我们应该知道吕徽之先生经常回避名声的困扰,耕田打渔以自给,他之所以“刺船而去”,是因为生气,不取不义之财,坚持要买。从他坚持的农家身份以及个性、品格来说,此处的“刺”讲为“乘坐”显然是不当的,因为“乘坐”的话,就该有别的船家,而实际上吕徽之经常打渔,自然可以自我撑船,再有,吕徽之不想为名声所累,所以从言语和行动上都表现自己是农人,而不是颇有名气的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