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小学美术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课时)人美版第九册设计人:光谷四小高桂群2010年12月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2、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3、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教师准备:搜集一定的图片资料,课件学生准备:尺子、铅笔、勾线笔、水彩笔等。教材分析: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在观察者眼里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的透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的能力。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布置收集相关资料等。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参与思考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透视现象。同时,观察教材中的照片,需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理解其中的透视现象,并用长短、宽窄来概括透视的缩形现象,使学生感到直观,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在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在绘画中初步表现出透视的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小实验:以我们的双手为例,怎样才能在不改变手的形状的前提下,让我们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学生对自己的双手从任意角度进行观察和激烈讨论,从而找到办法:一只手离眼睛近,一只手离眼睛远。2、小结,板书课题:像这种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在观者眼里出现近大远小的变化在绘画上就叫透视现象。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二、讲授新课1、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谁愿意把你知道地向大家介绍一下?生:站在路中央往远处看,路两边的景物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当我站在楼上往远处望,近处的楼房大,远处的楼房小;马路上行驶的汽车,离我们近的时候大,当汽车越驶越远,也就越来越小……师:同学们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但在观察这些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2、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教材中的第一幅画,按书中的要求找出看看还有哪些透视现象。(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稀远密……)师:老师把生活中的一些透视现象的画面用相机拍下来。同学们看看道路、树木近处与远处的变化,在小组里说一说他们有哪些透视现象?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清晰远模糊……师:哇,好厉害。同学们发现这么多透视现象,恭喜你们。那么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师:同学们注意看,近处的树向远处延伸发生什么变化?生:两旁的树木向远方逐渐缩小,最后缩到一个点上。师:这位同学的回答真是棒极了。道路两旁的树木向远方不断缩小,最终两旁的树木都缩到一个点,这个点在透视现象中就叫消失点,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3、下面请大家再来看看书中的这张照片,请你用尺子、铅笔画出照片中的消失点和视平线吧。(画出教材中《北京颐和园长廊》图片中的消失点和视平线)4、欣赏名画,进一步了解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及其作用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在我们就去看看艺术家是怎样处理画面中的透视现象的。师: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