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提出有效合作与探究的问题饶河一小刘莹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而要想成功地组织和实施探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设计出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和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富有探究价值的重要问题。也就是一课中的‘主问题’。那么“主问题”的有效提出就是一节课精髓之处。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的提出,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一、主问题的有效性“主问题”设计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这是因为“主问题”设计是用少而精的关键问题组织阅读教学的,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朴,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一问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这样让学生带着主问题深入语言文字中去品读,一是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二是增强了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三是教学流程清晰简明,四是突出了重点、提高了效率。二、主问题设计的策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认为,主问题设计不失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个好方法。但是,要设计出高质量的主问题,关键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我认为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主问题设计,这对于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一)主问题设计要客观。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不适宜太宽太大,含糊不清,如果问题问得漫无边际,课堂定然会出现僵局,教师也只有自问自答,包办代替,这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问题也不适宜超越学生知识水平,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上学期《我爱大海》(二)主问题设计要有利于解决重难点。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只有遵从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的原则,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提问,才能开拓学生思路,突破重难点。1、主问题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突出提问,讲究怎么问,问什么?通过问要起什么作用等。问的应是有助于理解教材的问题,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来提问。如《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一课,针对课文的中心句提炼出的“.钱学森贡献巨大,却淡泊名利,从哪可以看出来?”为主问题,学生抓住文中两个重点“贡献巨大”、“淡泊名利”分别结合文中句子去感悟。所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准解决重难点的切入口。找准了切入口也就找到了方向,重点问题解决了,难点问题攻破了,教学任务也基本落实了。2、讲究提问的技巧,逆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如《韩信巧布背水阵》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抓文题中的关键字眼“巧”来探究,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解诸葛亮的多种巧妙做法,学生的个性见解精彩纷呈得以展现。(三)主问题设计要有逻辑性,能帮助理清文章脉络。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要有整体美。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不能凌乱,要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教学《飞吧,你飞吧!》这一课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小萝卜头喜欢的这只飞虫极其普通,为什么能让小萝卜头如此欣喜,如此激动呢?2、放飞的喜欢的小虫,小萝卜头心里会有向往,你怎样体会的?这节课的主问题设计就不十分好,重点不突出,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些散乱。(四)主问题设计要能够体现真善美。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利于把语文作品中隐含的丰富思想内涵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设计方向一方面可以从整体作品的思想内涵上着手,如教学《野菊》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为什么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