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城之皇城及历代演变稍有历史知识者均知隋唐长安城由三部分组成: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罗城)。关于宫城和外郭城在之前博文中已略作介绍,现在想详细说说皇城,为什么要详细的说呢?因为这部分城墙历经1400余年,经唐末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现在大部分尚存,也为研究西安城墙变迁、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标本。第一部分:唐皇城简介唐皇城平面略图皇城位于太极宫之南,以横街与太极宫相隔,又名“子城”。其东西长度等同太极宫东西长度为2820.3米,南北长度1843.6米。依西安现代地理位置讲,其西墙位于今西安西城墙一线,北起玉祥门南100米处,南至今城墙西南城角,从北向南开有安福、顺义二门,其中顺义门门址在今西安城墙西门处、安福门门址在今西安城墙玉祥门南200米处。南墙西起今西安城墙西南城角,沿今城墙向东至今开通巷南口以东30米处,从西向东开有含光、朱雀、安上三门,三门门址基本在今西安城墙含光、朱雀、南门处。其中朱雀门为皇城正门,门内至太极宫正门承天门,为承天门大街;门外至外郭城正门明德门,为朱雀门大街,亦为整个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西墙南起今开通巷南口东30米处城墙,向北穿过东大街、新城广场,再沿尚存的明藩王府东墙,至今省政府东北部,从南向北开有景风、延喜二门,景风门门址在今东大街炭市街口附近,延喜门门址在省政府东北。皇城没有单独再修建北墙,而是和太极宫共用一墙,太极宫之南墙既皇城北墙,在今西五台云居寺、莲湖公园承天阁、明藩王府北墙一线。皇城城墙高10.3米,墙基宽18米,为夯土板筑,只在城墙拐角和门址两侧有砌砖保护。皇城作为隋唐帝国的中央办公机构,不居民众,只设中央军政机构和宗庙社稷。《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左宗庙,右社稷,百僚廨署列于其间。凡省六、寺九、台一、监四、卫十八。东宫官署凡府一、坊三、寺三、率府十”。官署具体分布可参考上图。现走在西大街上,时可见所立标牌,以明现今地为隋唐时何官署所在。皇城的出现是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体现,帝国的最高权力中枢——皇帝能有效的严密的监控国家机构的工作情况,同时国家机构的工作又能不受普通民众的影响,在皇权和民众间有效的形成了一个缓冲地带,应该是宫城的一个附庸。第二部分:含光门隋唐皇城墙遗址含光门复原模型唐末昭宗被裹挟迁都洛阳,天佑元年(904年)匡国节度使韩建“去外郭城,重修子城”,建成以皇城为基础的新长安城,史称“新城”。在建筑时封闭含光门的西、中两门道,仅留东门道。元代含光门被全部封闭。明代新修长安城,含光门又被全部封闭而包裹在新筑城墙内,从此含光门深藏不露。20世纪50年代之前,含光门遗址上西半部一段老城墙倒塌,形成一个豁口,成为市民来往的通道,50年代后,西安修沥青马路,这里成为出入城的南北通道。含光门遗址的中、西门道之间的隔墙,及两端门墩又被破坏了,但门址底部仍然保存了下来。1983年4月,在大规模的城墙整修中,含光门遗址被发现。正因此,含光门遗址才得以较完整的保存,成为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为完好的隋唐长安城城墙遗址。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含光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三门洞遗址、门洞石门栏遗物和门柱遗迹。门址长37.4米、宽19.6米,东部保存最高处8.2米,三个门道的尺寸清晰,门道砌砖上都抹有白灰墙皮。东、西两门道的宽度分均5.3米,中间门道宽度为5.5米,进深长度19.6米。中门道作为权贵门道,利用率低,所以几乎没有维修过基本上保留着大唐初期砌门的材料与形制,大气精致;东、西门道多次维修,基本上保留着晚唐时期粗糙的砖砌形制。东门道还揭示出宋时所维修的门道,其路面比唐路面高出80多厘米,至今路面上的铺石完好保留。每个门道中部的石质门槛还存留着。门道过梁和门楼的柱础等都完好保留着。考古发现证明,含光门内两侧都有砌砖,有过梁式门道,门上有门楼。含光门内还有能登上门楼的马道,在门西侧,紧贴城墙。含光门遗址。从照片左上角依次为东门道、中门道和西门道含光门东门道。高出的为宋代地面。2004年初,含光门段道路施工时,位于门道遗址西侧约85米,夹包于现今城墙里的隋唐皇城城墙断面全部暴露。这一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