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申报书2010-04-2010:06:41|分类:课题资料|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核心概念: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法则的掌握;二是计算能力的形成。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高度概括。它是计算方法规律性的反映。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不仅要懂得按照法则如何计算,而且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所以理解是掌握计算法则的关键。而计算能力形成的主要标志是正确迅速。是在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练习方法而形成的,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策略”指的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对于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计算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数学思考,逐步形成数学意识,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针对新《课标》对计算的要求,我们把本课题研究内容界定为:以新课程理念为思想指导,研究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正确率,使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能合理、灵活的运用计算方法,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快感。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实际上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计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没有了扎实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严重的将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另外,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我们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此,我们确立了《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实验课题。(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的估算能力的培养;美国忽略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学上的缺陷。长期以来,我们对计算能力的提高过分依赖“训练”,比如过分强调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对技能的理解上重视了“操作性”而把技能的“智力性”放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这样对计算能力的训练就停留在机械模仿层面,贬低了训练中理解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比如,计算教学要重视算理理解,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在计算速度和难度上有所降低;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及估算能力,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理念都非常好,但在实践中却又出现了偏差,比如过多以情境创设替代复习铺垫,算法多样化变为“形式化”。我们还发现一些计算教学公开课上“技能训练”渐行渐远,但常态下却愈练愈凶。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运算能力仍然是多数教师的唯一选择。更有的老师因为计算教学要求的降低,忽视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可否认,新课标中关于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对老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相关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践指导性。2、研究价值(1)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计算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仅仅让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但这绝不是要回避计算能力的训练。相反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计算能力训练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