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现代课堂的高效性学校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学校一切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环节。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应以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为标准,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达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落实的理想化。也就是说:高效率的课堂,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充分培养学生能力、发挥学生潜能的课堂。一、功在课前(一)学生的课前预习新的教学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行为、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更能再现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布置,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实践证明:预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课前预习,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相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课堂上在老师的启发下,会迅速作出反应,不仅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细心感悟一下,一篇高年级的课文,如果不在课前预习,完全依赖在课堂上再来解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解决生字词等那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尽而提高课堂效益。同时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会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效率。(二)教师的课前备课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具有导向性和调控性,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拟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以教材为依据,又要以学生为依据。要面向全体学生,重点训练项目要让学生有人人参与的机会。同时,要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差异,分层设定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准确、具体,要重点突出而不能面面俱到,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向课堂的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积极探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探讨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能使得课堂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二、力在课上(一)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新的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发探究欲望,因为学生的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挑战性、思考性、开放性。而且要循序渐进。问题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保证课堂的实效。(二)营造高效课堂氛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去生成和丰富课程的内容,注意课堂中与学生的对话,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互动交流的场所,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使问题不断产生与整合,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和集中,使学习的方法不断选择与求新,从而使课堂高潮迭起,产生一个又一个不曾预约的精彩。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一方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至关重要,要求学生在讨论时要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合作学习搞得更加和谐,从而学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