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教学内容:教材P98、99内容。教学目标:1、学生在探索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斜面角度的关系的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并计算,掌握有关数据,体会什么情况下圆柱形物体能滚得比较远。3、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感受合作的快乐,动手实践的乐趣。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难点:实验器材的统一准备,学生实验过程的控制。教具、学具准备:木板、卷尺、圆柱形固体胶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1、出示教材P98的情境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猜卡车司机会用什么方法把油桶运下来?师:森林里的伐木工人砍下木头后会用什么方法把木头运下来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油桶、木头滚动图。)这样滚动有什么好处?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运用类似“斜坡运木头这样省力的例子。结合学生举例教师讲述:斜坡上有个斜面,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到达省力的目的。二、揭示课题,介绍活动要求1、今天的数学实践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怎样滚得远”。(板书课题)师:说到“滚”,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物体?(圆柱形物体)教材中要求我们利用木板搭建一个一定角度的斜坡,然后用圆柱形物体从一定高度滚下来。课前大家先自学了这一课,并且回家做了实验,还写了数学小日记。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在家里做这组实验的经过及实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哪些地方需要有别人配合才能完成。2、小组交流。3、请个别学生在全班交流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自己实验的结果。师:为什么这些同学实验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想一想:在这个滚动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滚的距离?(生:圆柱形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木板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师: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我们同一组的同学在实验的时候要采用同一的标准。如:在同一块地面上,用统一的圆柱形物体,从同一个高度来进行实验。实验操作要规范等。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一)观看视频,明确实验要求播放操作测量圆柱体在“30°角的斜坡”上滚动的视频。(演示3次)看了这段视频,你觉得待会儿你们在本节课的实际操作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再次明确规范的操作要求。)(二)小组合作,动手实验1、分组:可以自由选择,但要利于学习。2、分工合作:6人一组,2人搭斜坡,一人摆滚的圆柱,2人测量圆柱形物体滚得多远?1人作记录。(每种斜坡分三次测量数据)3、测量圆柱形物体在45°的斜坡和60°角度的斜坡上滚地距离。4、记录方面的要求:书上99页,自己通过实验,完成书上的4份表格。5、计算每种斜坡测量三次后数据的平均数?比较每次得到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三)汇报结果1、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出各组的汇报结果。师:哪种角度的斜坡圆柱形物体在其上面往下滚得最远?(通过比较学生得出45°角滚得最远。)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是不是圆柱形物体在45°的斜坡上往下滚就是滚得最远的呢?还有没有比它还远的其他角度的斜坡呢?还应该怎样继续实验?四、拓展阅读:“你知道吗?”1、生活运用(媒体演示)师: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瞧!(多媒体演示滑雪场、拱桥、躺椅……)同时让学生说说各个斜面的作用。2、学生阅读原教材的“你知道吗?”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些什么?五、全课总结提问:在上面的活动中,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是怎样展开的,结论是怎样获得的,通过这一活动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你还有什么疑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