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八达岭长城导游词八达岭长城导游词(合集15篇)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就不得不须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那么导游词应当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八达岭长城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八达岭长城导游词1第1页共48页敬重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长城参观,我是长城旅游社的导游,我叫阿衰,今日能为大家服务,感到非常兴奋。请大家向右看我们已经到了长城,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一共有一万三千多里。咱们走的这一段长城名叫八达岭长城长城的城墙高大坚实,是用巨大的城砖和条石筑成的,城墙外沿有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垛子上凹的地方叫了望口底下的方洞就是射口,可不要搞混淆哦!快看!咱们现在所站的地方是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第2页共48页可以相互呼应,隔这么远怎么呼应呢?我来告知大家吧!假如北方的匈奴来入侵,士兵就在烽火台上点燃烽火,另一个城台看到了,就也点燃烽火……通过这种方法,召集各地的诸侯前来救援。摸一摸墙上的条石,踩一踩脚下的方砖,想一想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这些条石,每一块都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多数的肩膀、多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们知道吗?长城是有感情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好了,这次的导游就到这里了,请大家亲自攀登长城的制高点,第3页共48页感受它的宏伟与奇丽吧!八达岭长城导游词2大家好!我是来自莞英旅游团的导游,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或“王导”。我们来到了长城脚下,大家看到这些方砖了吗?它们一块有三千公斤重,或许你们会问“古代劳动人民怎么运上八达岭呢?”告知你们吧,就靠着他们的多数的肩膀多数的手抬上来的,关于长城有这么一个传闻——冰道运石,当时,修建长城时,须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没有第4页共48页人抬得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冬天就要来了,石条还没有运出一块,若要耽搁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就难保了!”大家正长吁短叹,这时,突然山顶一声闷雷,从天飘下一张锦旗写着“冰道”二字,大家茅塞顿开,按旗行事。等冬季来到后,众人从山上往长城修一条路,在上面泼水,立即结成冰道,然后把石条放上去滑行,特别顺当地运输走。以上是冰道运石的故事,可见劳动人民多么具有才智,剩下时间大家自由参观吧!八达岭长城导游词3第5页共48页长城是世界著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宽阔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傲慢。我们汽车奔驰在八达岭高速马路上,立刻就要进入景区了。前面的山被称为军都山,八达岭长城就回旋在军都山上。而汽车行驶的这条路就位于20公里长的关沟中,关沟因有古代闻名的关口居庸关而得名。我们可以看到前面的雄伟建筑便是居庸关。居庸关是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建于明朝,关城设有南北两门,门外均有瓮城古建筑早已毁坏,经过近几年的修复,才使古关重现从前的风采。第6页共48页居庸关内有一闻名的汉白玉石建筑,名为云台,它是元朝至正二年即1342年间的一座过街塔的塔基。台上明朝又在此处建了一座泰安寺,也于1702年被火焚毁,最终只留下这个塔基。云台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过街塔的塔基,也是元代石构建筑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两旁的山上,过去是苍松翠柏好云遮雾障,禽鸟和鸣,溪流淙淙到处充溢了诗情画意。金代闻名的燕就八景之一“居庸叠翠”就指的是这里。惋惜被明弘治十三年即1500年的一场山火焚毁殆尽。近几年虽然在这一地区投入了很大力气植树,但由于缺少雨水,历史上的第7页共48页景观已难再现。同时由于修路等人为因素,已往关沟中流传的七十二景,如:穆桂英点将台、仙人桥、弹琴峡等也只能听人讲,不能见其景了。为了让大家对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