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古典园林竹子造景都有哪些艺术手法古典园林竹子造景都有哪些艺术手法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对于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为大家讲讲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粉墙竹影粉墙竹影指将竹子配置于白1粉墙前组合成景的艺术手法,恰似以白壁粉墙为纸,婆娑竹影为绘的墨竹图。由于江南园林的墙垣多为第1页共12页白1粉墙,故该艺术手法应用广泛。粉墙竹影是传统绘画艺术写意手法在竹子造景中的体现。“藉以粉壁为纸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若镜中游也”(计成《园冶掇山》)。白1粉墙前几竿修竹,竹子在白色背景的衬托下益显青翠,同时细腻光滑的竹竿极易与平整光滑的白1粉墙通过微差取得质感上的协调统一。倘如适当点缀几方山石,则使画面更加古朴雅致。竹里通幽竹里通幽艺术手法指古典园林中竹林景观的营造。计成在《园第2页共12页冶》之“园说”中勾画的志向景观是:“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里之耸翠,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竹林中搭一茅屋,养心畅情。同时在《园冶》之“相地篇”中亦多次提及竹林景观,如“竹坞寻幽,醉心即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熳”。竹里通幽包括竹林的静观和动观两方面。关于竹林的静观,最负盛名者当属辋川别业的竹里馆,诗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宋相照”,尽情享受竹林的静观之美。《园冶》中的结茅竹里即属此类处理,掩映于竹林深处的茅屋既第3页共12页是赏景的佳处,又极富返朴归真的野趣。竹林的动观处理则主要体现在曲径通幽的动态空间序列,竹林小径为求含蓄深邃,总是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园冶》关于园路的论述都强调曲径,如“蹊径盘而长、不妨偏径,顿置宛转”等等。古典园林竹里通幽的典范之作当属杭州西湖小瀛洲的曲径通幽。曲径通幽位于三潭印月的东北部,入口是风格新颖的隔墙漏窗,月洞门上匾额系康有为手书的“曲径通幽”。竹径两旁临水,长约50m,宽1.5m。竹种以刚竹为主,高度2.5m左右,游人闲逛小径,感觉清静幽闭,看不到堤外水面。第4页共12页沿小径两侧是十大功劳绿篱,沿阶草镶边,刚竹林外围配置了乌桕和重阳木,形成富有季相改变的人工群落。特殊是竹径在平面处理上实行了三种曲度,两端曲度大,中间曲度小,站在一端看不到另一端,使人感到含蓄深邃,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园林意境。竹径的终点呈现出一片开敞虚旷的草坪,营造出符合奥旷交替的园林审美空间。出自天成国际景观竹石小品竹石小品指竹子与奇峰怪石通过艺术构图,组合成景。古人对竹石的宠爱源自古典园林一个基本美学观念,即“自然的人格化”。庄第5页共12页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信任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白居易不仅居必种竹,而且对山石情有独钟,诗人在宅园的竹林中散点奇石,“上有青青竹,竹间多白石”、“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旧看不足”(白居易《北窗竹石》)。白居易爱竹赏石的园林思想对后代园林竹石配置的兴起具有肯定的启承意义。宋代文人爱石成癖更甚于唐代。米芾每得奇石,必衣冠拜之呼为“石兄”。苏轼因爱竹癖石而创立了以竹、石为主体的画体,竹石画体的流行大大推动了文人园林中竹石配置的应用。第6页共12页清代郑板桥的爱竹癖石之情发挥到了极致,诗人在一首题画诗中对竹石小品的意境作了精彩描绘:“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不多,其费亦不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诗人与竹石情感交融、物我两忘,表达了人情与天籁共鸣的感受。竹石小品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作为点缀,布置于廊隅墙角,既可独立成景,又可遮挡、缓解角隅的生硬线条。庭院中的天井或“哑巴院”,空间封闭压抑,配以竹石小品,“观庭中一树可想见千林,对盆里一拳,亦度知五岳,使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勃勃朝气。第7页共12页竹和石是个园的两大特色,个园的四季假山都配置了不同的竹种。春景位于今园入口处,由刚竹和石笋为主,背景是白壁粉墙,仿佛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的雨后春笋图,特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