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性评价观一个学期结束后,老师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评价,也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并对学生起激励作用。本人认为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将旧教育体制下所习惯性采用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加以改革和完善,采用更为适应当代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从而真正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对学生的评价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是随时可显现的,但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成长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学生的评价必须包含终结性的评价,但新课程下的终结性评价不是过去期末考试的翻版,它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这就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发展性学生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校生活的质量,因而将学生的处境和感受纳入教育评价的范围,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习心境,就要关注学生的状态、反应,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评价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传统的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各种各样的智力测量表被编制出来了,以测量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以智商为指标。多年来,这样的测量一直被人们普遍接受。然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智力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是多元的。当前最著名的是加德纳与1983年出版的《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让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差异应该是多元智力上的差异,而不是所谓的智力上的差生。差生,实际上是“鉴定性评价观”,差异体现的是一种发展性评价观。评价要注重学生的进步,开发学生的潜力。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业绩,同时应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提倡形成性评价和个人内差评价,注重学生的纵向评价。发展性评价是这样一种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评价方式。开展初中英语发展性评价试验的若干观点。1教师要对学生要抱有期望、给予激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所以其评价行为必然受到其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怎样实现此目的的信念的制约。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的期望和激励,分别会在教师和学生的身上产生积极的效应。教师会根据其对学生的期望选择特定的评价行为。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有较高的期望,那么他就会更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即使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教师也会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评价中更多地给予学生信任和鼓励。而如果教师对学生形成了消极期望,那么他就很容易忽视这些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求不高,很少给他们回答问题或表现的机会,也不愿耐心启发、引导他们回答问题;教师也较少运用各种身体语言、动作来鼓励这些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旦教师的期望被其感觉到,这种期望就会成为其确定自身价值、评价自身发展水平和可能性的重要线索,在此基础上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学生会将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作为一种“预言”,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概念,进而他们对自己也会产生一个较高的期望,并且朝着实现预言的方向努力。因此,教师在任何教育教学环节中,都要始终对学生抱有期望,相信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相信评价应该是积极的,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意到: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积极的期望,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学生的近期发展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该目标既要富有挑战性,也不能难度过大,以免使学生丧失信心。教师应在日常评价中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和激励。比如当学生没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予鼓励的眼神;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应送上温暖的话语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