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一堂好课的三重境界VIP免费

一堂好课的三重境界_第1页
1/2
一堂好课的三重境界_第2页
2/2
1一堂好课的三重境界王崧舟“思在”是好课的第一重境界第一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在字。我在不在课上,这很重要。有人会觉‚‛‚‛得很奇怪,我在上课,我怎么可能不在现场呢?我以为,此处的在可能涉‚‛及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身在,‚‛第二层次是意在,‚‛第三层次是思在。‚‛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课能上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哲学意味上的一种人的存在。有些教师是在上课,身在、意也在,但他上‚‛的不是经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独立创造的课,而是人云亦云的课、照本宣科的课、囫囵吞枣的课,这就是身在场而思缺席的课。‚‛‚‛严格地说,第一重佳境,应该是思在之课。这重佳境如何实现呢,一言‚‛以蔽之,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课。有人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先让学生改诗,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进行改动,结果学生改出了各不相同的‚‛‚‛60多个字;改出来的字,老师还让学生向王安石挑战,跟绿字一争高低。‚‛争来争去,争出了一个艳字超过了大诗人;借着这股东风,老师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挑起学生进一步质疑王安石的诗句。于是,有人质疑,难道长江的北岸就没有春风和春天了吗?有人质疑,王安石已经到了瓜洲,为什么不去近在咫尺的家乡看看?有人质疑,王安石要明月照着他回家,是不是太危险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求异,我们固然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我们究竟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究竟应该让学生在这首诗的学习中汲取一些怎样的东西?我们且来看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由江宁知府被任命为副宰相,进行变法。变法对巩固朝廷统治、增加国家税收起了积极作用,但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宋神宗熙宁七年,王安石被罢相,回江宁任知府。第二年春天,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到第三年,王安石再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二月,也就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的时候。当时,作者由江宁奉诏进京。坐船沿长江南下,泊船瓜洲。再由瓜洲沿运河北上,赴汴京任职。《泊船瓜洲》是千古佳作,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是千古绝句‚‛。众所周知,绿字是王安石经过静心筛选的。作者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字,最终却锁定绿字。那么,绿字妙在哪里呢?一妙在形象‛‚‛‚‛‚‛‚‛。着一绿字,原本看不见的春风就有了鲜明的视觉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派春光:春风拂煦,百草丛生,千里江岸,满目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二妙在意味。绿字给人以一种独特‚‛‚‛的语感,夏尊先生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心中,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丏‚‛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味。绿是什么?是‚‛生机、是活力、是希望、是憧憬。诗人心中有否这样的情味呢?答案是肯定的。又绿是否还有别的寓意呢?变法的背景、浮沉的仕途,作者心中怎能‚‛不对此发出深深的感慨?三妙在理趣。绿是谁带来的?当然是春风‚‛‚‛‚‛。春风一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又颇多理趣。它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野火‚‛‚2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人想起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让人想起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象征什么?皇恩浩荡。春风驱散寒流,那是政治上寒流;春风带来温暖,那是变法图强的温暖。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这样一个绝妙的绿字,焉是学生的那个艳字可以比拟的?焉是这样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可以了事的?再说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质疑王安石‚‛不去看家乡、实在太危险,简直让人莫名其妙。这样一质疑,诗的美感和意境荡然无存。我们且来体味一下此句的神韵:诗人泊船瓜洲,回望钟山许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东升。隔岸的景物已经消融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加深厚。变法图强、匡扶社稷是诗人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寄情山水是诗人的生活理想。仕途艰险、如履薄冰、前程迷茫、世事难料,不由得不让诗人生出归去来兮的心愿。明月在这里同样既...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一堂好课的三重境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