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有明显提高,家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和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多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有效地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之终身受益。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与学习成绩提高密切有关的学习习惯欠缺。如,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尚不明确,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强,依赖心理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还没有养成,作业习惯比较差,个体发展很不平衡,学习被动或缺乏计划性等。并从家庭、学校、学生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存在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最后从“根据不同年段确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习惯培养目标;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百纠不厌;各任课教师要密切配合,步调一致,齐抓共管;要改进教法,优化过程,不断培养学生求知的兴趣;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结合的立体式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与对策。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哪些,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必须了然于心的事情。这样,习惯培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学校课题组每学期通过小专题研讨活动,让每一位语文教师知道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教材中每一个年级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是什么。通过研讨,大家了解本年级的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和特点。如一年级中听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回答”,将之细化为上课时能做到坐端正,注意力集中,目光随着老师,认真听。听懂老师的提问,并能针对性地回答。对于同学的发言也能认真倾听。这样做之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变得实实在在了,同时还可以避免学习习惯培养的不到位。如默读,一般人认为只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就可以了。其实默读是阅读学习习惯中最主要的一种学习习惯,它具有稳定性、自动性、操作性等特点。它包括通读、摘读、快读、思读、品读、浏览、跳读等。默读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读,快速的读,边读边思,边读边写,不出声,不动嘴,不指读。所以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查阅相关书籍,弄清各种学习习惯的内涵,然后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训练。但一个年级一个学期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太多了,如果样样都平均使力,可能每样都培养不到位。其实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序列性,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因而,各年级的培养都应有侧重。为此,根据年级特征、本班实际情况,每位课题组教师确立一两个学习习惯作为重点培养,其余学习习惯则注意巩固强化。1、根据学段特点,制定出课堂学习习惯培养的目标要求及策略。课题组实验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年段学习习惯训练要求,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我们在低年级,主要是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大胆大声发言、标准“三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