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二、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解疑。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积累词语、句子的方法。所以特制定目标如下: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7、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三、教学重难点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5、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6、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四、教学课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课时《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课时《乌塔》1课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1课时《语文园地七》5课时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文简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本文的特点:1、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各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2、结构分析: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部分(第7~8自然段):写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学习目标及重难点: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