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案例——《跳圆舞曲的猫》活动目标学会安静地倾听音乐,感受音乐诙谐有趣的特点;初步感知ABA三段式(第一段音乐、第三段音乐与第二段音乐不同)结构的特点,会看图谱来感受音乐,并用动作加以表现。活动准备课件、音乐、图谱教学过程设计目的一、完整欣赏音乐,初步感受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真听一首好听的音乐,看谁能听得出这首音乐一共有几段,每段音乐有什么不同呢?小结:这首音乐一共有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而第二段和它们不同。师:在这三段音乐里都藏着一只可爱的小动物,你听出它是谁了吗?(孩子回答)师:小朋友猜出那么多的动物,一起来看到底是谁呢?(放幻灯片,出示小猫跳舞图片)引导幼儿在安静倾听整首乐曲的基础上能够感受并说出“这首音乐前面和后面的部分听起来比较缓慢,感觉优美,而中间部分比较欢快。”然后教师给予小结。发挥孩子的想象,让他们尽可能地说出与音乐有关的动物,教师不急于做出评价。最后利用图片的形式把孩子的兴趣点转移小结:这是一首小猫跳舞的音乐,名字叫——跳圆舞曲的猫。到活动的主题上来。二、分段欣赏音乐,视听结合,大胆尝试用身体动作来表现。1、游戏:谁的耳朵灵师:我们一起来听第一段音乐,如果你听到了音乐中有像猫叫声的地方,就马上用这个动作(教师示范小猫叫的动作和声音)来表示,我们来比比,谁的耳朵最灵,好吗?(播放A段音乐,寻找小猫的叫声,并用动作加以表现。在孩子的倾听与模仿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暗示出此段音乐的节奏并激发他们做出各种猫叫的动作、表情)师:小朋友的耳朵真灵,你们看,这就是小猫跳舞时留下的一串串小脚印。你们想知道小猫是怎么跳舞的吗?我们一起用小手在自己的身体上学着小猫跳舞吧!附图谱:通过让孩子倾听并从中“捕捉”和表现猫叫般的音乐小节,增强了孩子参与本环节活动的游戏性和目的性。以游戏引入,在过程中利用教师本身对音乐的表现力来影响和感染幼儿,自主地随着节奏进行创编。承上启下,由听到看,借助图谱来帮助孩子理解乐曲的第一段。让孩子通过阅读图谱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在图谱中形象的符号提示下他们更容易跟着音乐进行动作的自主表现。利用游戏的口吻给孩子以鼓励,并自然过度到下一个欣赏环节。(引导孩子根据图谱比较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同时进行动作的创作和表现)小结:这段音乐里我看到了许多只小猫都在跳着优美的舞蹈,现在我们再来安静地听一听第二段音乐,听一听和第一段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2、游戏:谁的舞姿妙(播放B段音乐,教师观察孩子对音乐的自主表现,同时以自身的情绪带动他们,音乐结束后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师:这段音乐和前一段相比,变得欢快了很多,让人听了有一种跳跃的感觉。那你们想一想,这次小猫留下的脚印和刚才一样吗?(停顿片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第二段音乐图谱并欣赏)附图谱:孩子通过“听“来感受音乐段落之间的不同,然后在同伴、教师的语言提示下加强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B段图谱中,跳动的线条让幼儿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跳跃,上滑线和圆圈则勾勒出了一个活灵活现地跳舞的小猫。图谱上图案的变化也证实着孩子们的想法(A段与B段不同)。鼓励孩子探索多种跳舞的方法,利用即兴地表演,强化、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觉,增加对音乐欣赏的热情。再次欣赏A1音乐时,孩子们会很容易发现它与A段音乐的相似。从而完成了对ABA三段式音乐结构的理解。“一声狗叫”带来的躲藏,使孩子们又一次地感受到了音乐的诙谐有趣。师:这么欢快的音乐,小猫又会怎样跳舞呢?让我们都来扮演一只跳舞的小猫比一比,谁的舞姿最妙?(发挥孩子的想象以及同伴榜样作用,学习脚尖跳、旋转跳)3、游戏:谁藏得最好师:我们接着往下听,听一听这段音乐和哪一段很像?你还听到了什么?(播放A1音乐)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很相像,还听到了狗叫的声音。师:想一想,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讨论)小结:你们想得都很好,小狗的确来捣乱,小猫吓得藏了起来。师:小猫跳累了,舞步放慢了,想一想,这一次小猫会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脚印呢?(听第二遍,用图谱来表现音乐。)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