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武术教学设计与实施陈晓莺2015年7月扬州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武术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内容解读课时安排•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精粹,学习武术,对儿童少年在身体姿态控制、动作技能发展、增强体能素质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学习武术,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道德精神的修炼、武术文化的习得有着显著的效果。将武术列为必学内容,既有对学生身体锻炼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对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内涵、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1指导思想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武术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内容解读课时安排2教材分析教材性质教材特性教学目标教材分布2教材分析--教材性质武术是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的基本教材,是我省中小学义务教学体育教材中的必学内容。2教材分析--教材特性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运动对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培养勇敢、顽强和坚韧的意志品质以及尚武崇德、尊师重道的道德情操、团结合作的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2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水平一:说出武术基本手型和基本步型的名称及其动作含义;了解中华武术的传统礼仪,初步领会武术的基本特征,逐渐对中华武术产生兴趣。能够熟练而正确地做出武术的拳、掌、勾等基本手型和弓步、马步等基本步型;能够掌握拳掌勾、弓马步之间的转化并能够通过“石头剪刀布”等游戏提高动作的熟练性和规范性。通过基本手型和基本步型的练习,发展手部的灵活性、身体的协调性,并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敏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的能力。感受和体验武术的乐趣,培养克服困难、乐于自我表现的勇气和信心;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培养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优良品质,形成“习武先习德”的良好意识。2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水平二:知道冲拳、格挡、推掌、按掌等手法以及弹腿等腿法的正确动作要点;说出组合动作的名称并了解他们的攻防含义;了解参加武术运动对增进健康的作用。通过模仿、体验和自主学习,学会冲拳、格挡、推掌、按掌等四种手法和弹腿等腿法,能够协调、连贯地完成由并步抱拳、弓步格挡冲拳、弹踢推掌、弓步冲拳、马步按掌等动作组成的组合动作。发展力量、灵敏、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和身体协调与平衡能力,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勇敢、果断等优良品质和乐于展示自我、乐于与同伴合作配合等良好社会心理品质2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水平三:知道劈拳、架拳、盖掌、挂勾等手法和蹬腿的正确要领;能够正确说出组合动作的名称、顺序及要领,并了解他们的攻防含义;进一步理解武术运动对发展身体的作用。通过模仿、体验和合作学习,熟练掌握劈拳、架拳、盖掌、挂勾等四种手法以及蹬腿等腿法,并能够通过攻防练习得到应用;能够正确完成由并步抱拳、马步盖掌、弓步抡劈拳、弓步盖掌、蹬腿推掌、弓步架拳等组成的组合动作。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武术教材的学习,表现出勇猛、顽强的高昂斗志;增强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和灵活性,发展柔韧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和平衡能力,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一直品质和乐于与同伴合作配合、善于表现自我等良好社会心理品质。2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水平四:知道抡臂砸拳、穿掌、仆步抡拍等手法和仆步、勾踢等步型腿法的正确要领;掌握组合动作的名称、顺序及要领,并了解他们的攻防含义;掌握武术教材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武术运动的理解。通过模仿、体验和多样化的学习,掌握抡臂砸拳、穿掌、仆步抡拍等四种手法和仆步、勾踢等步型腿法,并能够在攻防练习中熟练应用;能够协调、连贯而有节奏的完成由并步抱拳、抡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