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大决战》教学反思(一)、课前准备:1、教师的准备:编写讲学稿和制作课件我在讲学稿中设计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前预习、知识网络、活动探究、资料补充等环节,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我设计了课件来配合讲学稿的使用。2、学生的准备:搜集资料和填写讲学稿为了明确任务,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战役组,这样学生在搜集资料时就会有所侧重。同时为了避免讲学稿的丢失,在上课前几分钟发放讲学稿,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起到预习新课的作用。(二)、上课情况:1、课堂导入:通过复习引导学生梳理了解放战争时期几个战略阶段,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再到战略大决战。利用课件动态出示了决战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学生较清楚的认识到决战时机已经成熟的历史条件。2、讲授新课: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把握了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作出的不懈努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教学落实较好。我认为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学生的分角色讲解战役。课前,每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要求这位同学以讲解员的身份负责讲述这次战役,明确三大战役的时间、战区、参战部队、指挥官、战况及经典战术、意义六项内容交代清楚。课上学生主要是把本小组的活动成果展示给大家。反观这节课,更多地时间是让学生利用的,但也确实是形式比较单一,所以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老师更好地起一个引导的作用。由于这节课讲述的是战争史,我节选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电影的相关视频以及播放了毛泽东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朗诵,它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大大增强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大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讲学稿中的学习目标。在讲学稿的活动探究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其中设计了一个有深度的问题仅仅三年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就打垮了军事力量强大的国民党,原因何在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采取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的学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课后老师们进行研讨的时候,他们都提到了老师的引导不是很到位。其实一上完这节课,我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我在提示学生的时候,用的是下列词语:战争性质、集团利益、国家职能、历史趋势。这些词的专业性太强了,不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这几个词就已经使学生晕头转向了。尽管自己在课上给了学生很多的提示,学生们讨论还是不热烈,这节课的高潮还是没形成。如果课前准备工作做的够充分的话,就应该想到这个问题,老师的提示完全可以选用学生更为熟悉的词语,如:士气民心、战略战术、阶级立场等,这样学生能够觉得自己有话说,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也就会更热烈,讨论后的学生发言就会更积极,这样预期的课堂高潮就会形成,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会更好地得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出现说明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顾此失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生的课前准备上,而对于课堂的调控准备不到位。这也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认真,备学生,备教材,备过程,做反思。通过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课堂练习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有序地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训练更具针对性,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功能;长期积累更是学生课后极具价值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学生的复习。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应该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