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处理父母引发的负罪感(思维心理、家庭教育)VIP免费

如何处理父母引发的负罪感(思维心理、家庭教育)_第1页
1/3
如何处理父母引发的负罪感(思维心理、家庭教育)_第2页
2/3
如何处理父母引发的负罪感(思维心理、家庭教育)_第3页
3/3
如何处理父母引发的负罪感(思维心理、家庭教育)今天和大家介绍一个概念,英文叫做guilttrip。大家都知道trip是旅途的意思,如果是怀旧之旅就是nostalgiatrip,如果是发现之旅就是discoverytrip。总之不管叫什么trip,前面那个词大概是走上这趟旅程的动机。所以这样的角度,你就大概能明白guilttrip了吧?我们为了简单起见,我暂且翻译为疚途吧,内疚感之旅途,这个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没有谁会吃饱了撑的自己主动去走内疚感之旅,除非发生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内疚感真的很强烈;或者第二,在别人影响之下,产生内疚感,从而走上了疚途。而我今天要说的就是第二种形式,因为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理操控手法,而且经常见于父母对子女的操控。前面的几篇专栏,发现评论栏里很多朋友饱受“孝道”的压迫,虽然我一直倡导合作沟通,但是我充分理解有些家庭的氛围不允许相对理性成熟的相处方式。所以说,是时候反抗了,这篇文章就是教你如何反抗的。心理操控要说爸妈和疚途的问题,就先要说说心理操控,你可能会觉得这应该是一门只有心理学专家才掌握的专业技术。其实心理操控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很多人有意无意之间都学会了心理操控。我们国家的文化氛围又尤其注重“社交手腕”和“搞关系”,其实这里面就有很多心理操控的元素了。心理操控(psychologicalmanipulation)是一种通过阴险、欺骗或虐待性的手法,来改变他人看法和行为的社会影响过程。心理操控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手法和策略,比如撒谎、合理化、撇开话题、言辞闪烁等等。疚途则是心理操控里面一种比较特别的恐吓性质的策略。疚途一方通常会在良知的层面指责受害者不够关心,太自私,或者太心安理得,从而让受害者感到愧疚,迫使他们一直处在自我怀疑、焦虑和顺从的状态。我们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听到的最多的疚途表达就是:“爸妈生你养你这么不容易,你竟然XXX都做不到”,以及“我们是你爸妈,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你好”。疚途一方一般都有一些现实存在的需要,但是他们会把这种需要转化成一个新的要求。比如父母逐渐老去,或者感到孤立和空虚,为了满足对自信、亲密感和充实感的需要,他们向子女施压:“你结了婚生了孩子,我们就放心了,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受害者于是面临两个选择:如果抗拒,那么会遭到自己良心上的谴责。如果服从,则会感到异常辛苦、委屈、或者被侵害剥削。疚途为何管用?尽管我们很多时候明知道对方是在利用负罪感逼迫我们,在很多时候我们依然会强忍着自己的不愉快而服从。为什么这个看似显而易见的心理操控很容易得手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很多时候疚途者往往和我们关系很亲密,他们的喜怒哀乐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其次,我们希望维持特定的自我形象。比如在父母面前的孝顺,在伴侣面前的体贴,在上司面前的尽心尽力,或者在所有人面前很热心很有爱很乐于助人的形象。再次,有些要求是符合社会氛围和观念的,尤其在中国孝道成为很多父母对子女操控的主要道德依据。还有一些人,因为长期的潜移默化,所以已经内化了疚途者的荒谬逻辑。比如当老公对老婆说“我这么辛苦挣钱还不是为了我们的家庭,你为什么不能让我回家了清静一会?”,这种听上去挺有理的逻辑被很多妇女所接受。我们对于疚途的顺从,也常常被恐惧所驱使。我们恐惧冲突、关系恶化、被抛弃、孤独感、他人的消极评价、自我指责,或者承担他人受苦的责任,因此选择服从他人要求。有时候疚途要求让我们感到被需要,被重视。有时我们把这些要求的提出视为关系亲密的表现,也有的时候我们用一段关系里的过度顺从来弥补另一段关系里的缺失。我的咨询经验里,子女面对父母的疚途操控,主要受制于孝子形象的维持,和睦家庭关系的维持,对冲突的恐惧,以及对失去父母关爱的恐惧。疚途怎么破?干货部分来了,所以说我们了解了疚途的定义和原理,那么要如何面对来自父母的疚途操控呢?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破解思路。首先,疚途操控的表达当中总是包含一些不合理的假设。我们可以从这些假设入手,去破解对方的操控。比如逼婚的父母常说“我们催你早点结婚还是不是为了你好,父母总是会为你好,哪里会害你呢?”这句话有两个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如何处理父母引发的负罪感(思维心理、家庭教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