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思想品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它着眼于思想品德学科的活动化、实践性特点,把“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活动的中心,通过活动去体会和实践,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那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怎样真正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使“活动课”上得生动而有意义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认识。一、明确认识思想品德活动课开展的意义首先,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大大不同于过去的“政治”学科,现在的它越来越生活化、活动化,更加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把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活动的中心,通过活动去感悟和体验,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其次,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活动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学生非常喜欢上。它不仅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活动课的教学并不是只强调教师单方面的教和学生单方面的学,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主要靠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只有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师生之间良性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否则,无论何种形式的活动课都无法很好地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实践性较强,一般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联系学生身边的变化,涉及到“生命教育”、“学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问题和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演主持能力,增强协调、服务意识。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查阅资料以丰富教材,等等。课堂上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教师必须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构建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心把课堂当成磨练自己、展示自我、教育自我的“舞台”。由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其表现欲和表现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了解每个学生,通过分组教学、科学组合等手段,对教学实施“宏观调控”,从而保证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三、精心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形式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知识竞赛、辩论会、座谈会、演讲会、撰写调查报告、模拟表演、以案说法、时事述评,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恰当运用,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和提高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上,要考虑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如“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一课教学时,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学生追星的利与弊,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我们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辩论课“中学生追星利与弊”。这种辩论式的活动课使学生在正反方的辩论中,明白了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单一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分工负责,团结协调的团体战斗能力。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上好活动课,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还应当注意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前准备工作。在活动之前要定好计划,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活动地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工具,等等。当然,活动课还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指导帮助做好准备。二是落实好教学目标。在保证活动课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实效性,即要坚决落实好活动目标。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上,而不是停留在活动的表层,不能搞成课堂上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活动的内涵和价值,为活动而活动。三是注意活动适用的年级。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在不同年级的设计也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