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杨振宁博士曾说过:“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题、不愿提问题”。学生不会提出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总是按自己的思维设计一连串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看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大多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甚至答案也是预设的“标准答案”,学生讨论的结果必须要符合教师预设结论,否则就会被否定,要不一句带过,甚至置之不理。没有思考,就不会提问。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就急于给出答案;有些老师为了使学生不出现错误,就提前将答案暗示给学生,或是提前铺垫把问题解决了,导致了没有问题而终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是一个比较艰巨的研究课题。一、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数学问题。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自己向学生提问题,而很少放手、很少给学生提问题机会,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得不到培养,长期以往抑制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大胆放手,多给学生机会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尊重学生,让他们敢于提问。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另外学生确实懂得太少,无从问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2、激励学生,让他们勤于提问。有一部分学生,课堂上总是当“收录机”,不想再课堂上开动脑筋,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低,对问题漠不关心,不愿意提问。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设计挑战性的问题,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激发学生想问的积极性。二、引导学生,教给提问方法,让他们善于提出数学问题俗话说: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很肤浅,有的学生提的问题缺乏“数学味”,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有的学生更是不知道从哪里提问。因此,要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的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交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1、鼓励想象,提出问题。在新课导入的时候,借助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提出数学问题,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比如,在揭题之后提出:“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联想学过的知识,总能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这是许多老师常用的,也是最适用的,这样借助揭示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2、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课文中安排了大量的场景图,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场景图,组织学生观察,提出自己想问的数学问题。3、自学课本,提出问题。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充裕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尝试自学,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急于向学生解释,而是抓住学生提出的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请教书本,教师参与解答疑难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4、类比知识,提出问题。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是学生构建知识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