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唐)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了解古代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2、学习用设喻讲道理的写法。学习目标《战国策》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国别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散文总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邹忌,战国时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能言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几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侯。邹忌不仅是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我在浏览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成就伟业。我在浏览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解题整体感知1、邹忌为什么要进谏?2、邹忌是怎样进谏的?3、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提示:1、因为邹忌从妻、妾、客对自己的谬赞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使国家兴盛。皆以美于徐公妻私臣妾畏臣客求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王王之蔽甚矣(生活小事)(国家大事)以小见大类比说理提示:2、由家事说到国事,由己及人,运用设喻类比,以小见大的方法指出“王之蔽甚矣”,提示:3、(1)齐威王纳谏;(2)燕赵韩威皆朝于齐。重点研读1、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试分析邹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2、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拓展延伸1、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使齐威王称“善”?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2、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向鲁庄公进谏的方式有何不同?背诵指导有人发现本文在写法上由多个“三”组合而成,你能总结出来吗?课后训练话题: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3、讽谏同学要讲究公共卫生。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