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教学重难点重点: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及其影响难点:对“知难行易”的理解;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及其两者的比较教学内容导入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人。1897年在日本时化名中山樵,此后即以孙中山见称于世。他一生都在为中国民主革命而四处奔走呼告,创立了许多革命组织也领导了多次革命运动,例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虽都以失败告终,但却未能动摇其革命的意志。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安葬于南京中山陵。一、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知难行易”说1.提出原因辛亥革命后,一部分革命党人认为革命目标已实现,开始放弃孙中山所提倡的民主革命纲领,认为这些纲领都是空谈,无法实现,甚至有部分革命党人争名夺利,追求享乐。革命党人革命理想的退化,导致革命派四分五裂。孙中山从批判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知易行难”(参见知识窗)学说的存在,传统的“知易行难”更导致革命党人在理论上坐而论道,不敢或不愿实践,在实践中轻视革命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因循守旧甚至放弃信仰革命理论,要想再次成功进行革命,就必须摆脱这种学说的束缚。2.基本内容:知:理论;行:实践孙中山认为人们的一般行为是普遍的、广泛的,也是极容易的,但是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认识事情的本质与规律,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却是很难的。孙中山先生为了说明“知难行易”的道理,在他书中举了十个生活中的例证。以建屋为证:施工造屋不难,是为行易,构图设计非有高深特别知是不行,是为知难。以进化为证:人类繁衍、循行了千百万年,默默行进化之实:然进化之知直至达尔文出,方为豁然开朗。毛泽东也论证过“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孙中山针对“知易行难”说而提出的“知难行易”说,揭示了从“行”到“知”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指出“知”以“行”为基础,“行”以“知”为指导理论。这体现了孙中山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即理论高于实践,指导实践,没有科学的理论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3.评价①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孙中山为革命建设事业提出的新的思维行式。他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志,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色彩。②揭示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必然要求变革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且这种变革必须成为社会建设的首要的、重要的内容。二、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一)旧三民主义1.背景:近代以来各种救国主张的不成功【思考】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救国的探索主张及其实践的结局如何?(1)历史:鸦片战争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亡国灭种的社会危机,许多仁人志士救国方案(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碰壁与幻灭;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2)主观:孙中山上书的碰壁加速了其立场的转变——“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由改良转向革命;(3)经济、阶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4)思想:20世纪初资、小资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在中国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2.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形成(1)同盟会的成立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各党派团体,在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上,孙中山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