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课后作业说是写“一句”,实际上入学不久就要求写出成篇的文字,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表面上看,这样的训练并未以正式的作文课形式出现,但是它实质上已经属于作文教学,因为这一训练形式基本符合作文教学的要素:由老师定期布置,对完成时间、字数甚至对内容等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必须上交,上交后老师要检查、批改,在批改时对书写规范、结构安排、句子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甚至标点是否恰当等等,也都有要求和点评。可见老师的批改实际已经按照正式作文课的要求进行,有书面批语(评价)、等级评价,甚至有相应的奖罚措施。超早作文训练不只是个别教师个人的行为,学校领导一般支持语文老师这么做,这样,即使孩子的压力很大,有家长提意见,超早作文训练现象仍然难以降温,甚至有蔓延的趋势。导致超早作文训练的根本原因是超前教育的风气。的确,孩子一上学就已经开始学习拼音和汉字,就具备了某些书面表达的基本条件,因此许多学校和老师、不少家长认为作文训练应越早开始越好。这些学校、老师和家长实际上过高估计了如今学生的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是学校之间的暗暗较劲和攀比等,如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在地区会考、参加诸如学区等的作文竞赛时取得佳绩,便早早地开始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这样超早训练作文的学校,除了往往背后有校方的支持外,社会上也有一些机构及其活动推波助澜,例如,某著名培训机构的“小学生作文”网站里打出广告声称培养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该网站提供包含一年级在内的各年级“作文精选”,随便就能查阅到挂在网上的“范文”,这些不可能不影响到家长和学校在对待小学生作文训练方面的态度和决定。试想,看到别人的一年级孩子不但写文章了,而且还写出了那么漂亮的作文,那我家(我校)的孩子连作文训练都没有,那不是真的要大大落后,输在起跑线上了?可见,超早作文训练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实事求是地说,实行超早作文训练的学校和老师,其出发点都是好的,而且这样做也有其积极的一面,譬如,可以较好地、及时地巩固所学的字词、语篇等,也可以让学生较早地开始注意观察生活,提炼生活,做有心人,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心和定力,等等。但是相比之下,负面作用更加明显,代价太大。我们认为负面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揠苗助长,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诚然,如今的孩子,就总体情况而言,因为有更多学习媒介(电脑、Ipad等,各种辅助学习设备),其对生活的认知确实早于过去的孩子,其平均词汇量也明显地多于爷爷奶奶辈甚至父母辈在同样年龄阶段所掌握的词汇。但是,一篇作文并非将多个单句堆放在一起那么简单,它首先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布局谋篇,然后才是书面语言表达问题。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只是7岁的孩子,他们毕竟刚离开幼稚园,开始发蒙,刚刚脱离幼童时代的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很有限,更谈不上布局谋篇。至于语言能力也很有限,词汇量对于成篇作文来说显得很不够用,很多字都写不出来,除了特殊个例,他们几乎谈不上对书面语言的把握;他们对标点的理解是局部的,不可能很好把握破折号、引号、冒号等的复杂用法,说实在话,很多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很准确地使用这些标点符号。如果说,生字可以由拼音代替,那标点是不能用什么代替的,那么通融的办法就是一律用几种最常用、貌似最简单的符号(如逗号、句号和问号)代替其他标点的功能,这样久而久之会形成习惯,从而可能影响将来的正式写作。二,耗费太多时间,挤压其他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巩固。这一点表现得很明显,很严重。根据笔者对某小学一年级写作情况的了解,一个普通智力和语言文字表达水平的一年级学生要写一篇约300字的作文,而且须字迹端正、卷面清洁,如果是自己独立完成,从构思到完稿,誊写清楚,他(她)平均需要花费3个小时左右。有的学校实际让学生每周写四五篇,这样势必挤压别的科目(数学、英语等)的复习、课后练习时间。三,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心理阴影。由于难度过大,学生要完成此项练习,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上交后,由于老师几乎完全按照正式作文课的要求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