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策略探究【关键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策略研究【摘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湿湿的策略有: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大胆删增、整合教材;安静读书、潜心钻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道不繁、至人无为等。【正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的有效的初中模式,其实质是:全过程学生自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是否适合高中的课堂?笔者做了大量的实验,总结了几个不成熟的实施策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策略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每个人都想把课上成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最好是当堂完成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益。然而“自主学习、当堂作业”好像不怎么好做,特别是高中课堂,尤其是2008年我省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后更难做到,因为课节相对少了。我在自己的高中数学课堂上做了点探索,成效不够好但感受非常多。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想让学生充分地自学教师必须尽量少占有时间,最好别浪费时间。课的引入最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有时候在课的开始我也好折腾,记得有一次讲立体几何的“三视图”,我先放了6分钟的视频,是关于国庆阅兵队列式的,很有震撼力。我又向同学们展示了我国新一代战机歼-10的正面第1页共6页图、侧面图、俯视图等。中间又夹杂了一点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信教育,结果折腾了15分钟了还没有引出课题,学生到高兴,但任务没完成。我想当时我完全可以用1分钟直截了当地点名课题,留下14分钟让学生去自学,效果也许会更好。我想在平时的课堂上类我者应不少吧。因此,我认为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第一个策略就是:教师尽量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说出课题、明确目标,节省时间让学生读书、自学、研讨、练习、巩固、提高。策略二:大胆删增、整合教材2008年暑假后,山东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我任教的传统优势学科——数学,课节锐减。由每周10节(周一至周五7节,周六周日3节)减至可怜的四节,我们认为要想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简直是不可能的。有的学段学时数不到36节(大纲规定每模块36课时),但经过一年的教学发现教学任务完成了,成绩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差。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教学不能仅仅唯时间论!更让人想不到的是2010年上学期,今年6月份有学业水平测试可是我们的生源不好,只好多复习几天了。我们又打算用三周的时间(共12课时)学完《导数》一章(大纲要求24课时),谈何容易!没办法,删减教材——没用的去;重复的去;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去。比如“导数的求法”一节,关键是用公式(8个公式)和法则(4个法则)求导数,教材的第一部分却列出了五个用同样的方法(定义法)求导的题,确实太机械重复、拖沓冗长了,我精选了一个重点研讨效果很令人满意。整合教材——改变顺序;同类合并;难点分散。比如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导数的应用一(判断单调性)如果并在一起学很顺畅且省时,如果分成两部分既浪费时间又割裂了知识,不利于学生掌握。现在看来,通过“删减教材”和“整合第2页共6页教材”取得的成效又比想象的要好。当然,“删减教材”和“整合教材”是有标准和限度的,要以大纲为准并结合学生实际,不可凭老师个人的好恶和经验。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新课改前我们可能是用60节甚至更多的时间学习36课时一个模块,而现在我们是用36课时甚至更少的课时完成36课时一个模块,我们的教学思路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认为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第二个策略就是:大胆删增、整合教材。不唯书,不迷信教材!策略三:安静读书、潜心钻研我认为课上安排学生自学容易产生三种误区。一是浅尝辄止、形式主义。老师一般都怕学生自学影响课堂进度,常常点到为止,自学没有深度;二是喋喋不休、影响自学。学生自学的时候老师嘴里不停,一会儿布置任务,一会儿教授方法,一会儿提示重点。或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让学生不能安心读书;三是满堂问、无重点。自学之后设置问题过多,一个接一个地问,没有重点。虽气氛热烈其实效果不佳,满堂灌成了满堂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