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的悲剧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北宋]王安石伤仲永1.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2.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3.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是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一篇随笔。文中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变化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后来的聪明也保不住。wéiyìpānyè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正音正确朗读课文正音,正确朗读chènmǐn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正音,正确朗读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才艺展示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1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2、父利其然也。、父利其然也。33、不能称前时之闻。、不能称前时之闻。44、泯然众人矣。、泯然众人矣。————愤怒语气愤怒语气————惊叹语气惊叹语气————遗憾语气遗憾语气————痛心语气痛心语气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注释口头翻译课文一、注意下列实词的理解•1、伤仲永•2、世隶耕•3、养父母•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5、传一乡秀才观之•6、或以钱币乞之•7、邑人奇之•8、从先还家•9、前时之闻•10、泯然众人矣•11、卒之为众人•12、如此之贤也•13、且为众人•14、固众人伤:哀伤、叹惜隶:属于养:赡养立就:立刻完成一乡:全乡或:有的人邑人:同县的人从:跟从闻:听到的名声泯然:完全卒:最终众:普通贤:(有)才能且:尚且固:本来二、需要理解活用的字词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邑人奇之4、稍稍宾客其父5、父利其然也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奇: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宾客:名词作动词,宴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