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2、理解文意,领会文章论点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重难点: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二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山东邹城人。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出现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三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感受文章的气势和美感)2注音傅说胶鬲曾益拂士畎亩3划分节奏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⒉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⒊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学生自由朗读,再齐读课文。四读通文意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2同桌讨论,质疑解疑。发:起,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举:被举用.士:狱官.恒:常常.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有所作为.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3试译课文。五文本探究1第一段开头列举几位古代贤能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成就了一番作为。2连用6个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增强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3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感悟?•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的六拓展延伸1、学习了本篇文章以后,请你结合日常积累,说一说能够体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的诗文名句、精彩故事等。(1)诗文名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勤奋篇》·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唐·黄蘖(niè)禅师《上堂开示颂》·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王宝池七律《劝学》·忧劳可以兴国,逸欲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2)精彩故事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七作业布置1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