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等职业学校优质课教案(样式)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语文课程教案课程教师韦芳艳职称中文讲师授课对象11级学前教育专业8班班级人数46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80分钟(二课时)授课课题《都江堰》(余秋雨)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民族精神。2.理清作者的思路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3.掌握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4.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3.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教学难点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教学方法采用朗读、启发、讨论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含教学时间分配)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一幅组合图片导入)(1分钟)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园林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怀;如果说观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那么都江堰呢?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化作家余秋雨去回溯历史,感悟史实,探索一下中国的一段历史和文化的奥秘!二、结合多媒体,简介都江堰(3分钟)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早已闻名中外。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也首推都江堰。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晋代人所着《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原称湔(jian,洗)堰,湔堋(penɡ,分水堤),宋代起才称都江堰。原指引水渠首的大堰,后来指整个灌区。这个工程已使用了2200多年,历代都有维修和扩建,灌区已逾800万亩。整个工程由鱼嘴、金刚堤、飞沙堰、人字堤、宝瓶口组成。主要部分是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鱼嘴为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形若鱼口。由此把岷江水分导流入内外二江。外江是岷江正流,内江为引水干渠。内江水再经宝瓶口流向川西平原,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内江分洪减沙入外江的工程,长约180米,调节由鱼嘴流来的内江水的流量。它是用竹络装石砌成的低堰。平时,水量够用。汛期来时,内江挟沙的水溢入外江。水过大时,还可将此堰冲垮,洪水与沙石直泄外江,使川西平原安全度汛。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是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引水通道,形如瓶颈故名。古时于瓶口埋有铁桩,以标水位。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者配合,加上其他水利设施的作用,可以保证灌区在岷江水小时够用,水大时不成灾。一般水小时,内江分流6成,外江4成,水大时则为外6内4.三、作者简介(2分钟)余秋雨(1946—),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历任该校讲师、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专著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曾分别获得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率先在国内对世界上14个国家戏剧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平行比较研究,又率先系统地以观众心理学研究了戏剧的审美生命,以文化人类学研究了中国戏剧文化。主编有《外国现代艺术大辞典》。1987年由国家科委、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90年代后开始“文化大散文”创作,作品内容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四、探究文章的第一部分。(结合长城和都江堰的对比图分析讨论)(16分钟)(一)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提问:1.作者开篇写到“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出理由。师生讨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