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研讨式备课提纲年级高一科目历史主备人梁文雅时间课题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一课时)设计的理由与意见教学目的掌握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考纲要求了解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从汉代到元朝中央及地方政治制度演进的史实及特点教学难点汉到元政治制度演进的史实来分析、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法、学法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联系法,情景再现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过程:引入: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新课:(一)、君权与相权材料一:《史记》: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豫不决说:“请于丞相议之。”请问,从中能得得出什么信息?(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权必须削弱相权)1、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中朝(内朝):由随待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是决策机构。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沦为执政机构。武帝故意提拔布衣亲信组成“中朝”,并由中朝对国家政事先作出决策,将原属丞相的决策权分割给了中朝,由此达到了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作用。(相权一分为二)2、唐朝;三省六部制。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示意图,了解三省六部各自的职能材料三:政事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首先将原来丞相一个人的权力,分配给了三个部门,是相权的分散。此外三省分工明确,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这样就保证了君权的独尊。(相权一分为三)3、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些措施确实有效地分割了宰相的权力,确保了君权的独断地位,但它也给宋朝带来了官僚机构膨胀臃肿,官员人浮于事的困境。(进一步分散相权)4、明朝:废丞相小结:材料四:西汉时期,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还是有座位的,但到了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了这一做法。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到明朝的时候,丞相只能跪受笔录(我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演变总趋势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二)中央与地方1、秦朝:郡县制2、汉朝:材料一、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材料二、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由郡国并行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加强了集权。3、唐朝和宋朝:相对比较稳定主要是三级制。时间投影:唐——道、州、县;(藩镇问题)宋——路、州、县;(收地方权力)4、元朝:行省制度材料三:元代行政区划示意图目的: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专制统治,历代王朝在地方都作了重大调整、改革。常设地方行政机构:行中书省行省制度A.各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B.军政要务须呈报枢密院行省的权责C.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能随意调动军队D.行政官员要定期觐见皇上注意: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接管辖的“腹里”(元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即今天的北京、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及周边地区)二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主要地位。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2、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课堂小结:从秦汉至元统治制度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这样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国家统一;弊端则是地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