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辅导“老师,他抢我玩具了!”“老师,他带糖果了”“老师,他…”一日生活中,类似的告状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期的孩子变得爱告状,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而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与成人的地方。他们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怎样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一、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提出指导策略大班是儿童评价意识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评价意识非常幼稚,道德概念和道德意识也比较贫乏,他们对事情的认识比较直观、肤浅。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和特点,妥善处理幼儿的“告状”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一)针对性教育对于幼儿不同的告状原因教师应给出不同的评价,在上述案例中显示,幼儿告状可能原因是寻求自我保护、跟风、伸张正义及家庭教育的结果,对于幼儿寻求帮助和跟风这类告状,教师的态度应该是:看起来在意,事实上忽略。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样子,但其实可以“忽略”幼儿告状内容,教师应言传身教并非一定要明确对错,可以从生活中教会孩子体会宽容的乐趣。“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以用一些动画片或者视频、故事之类的形式呈现给幼儿,让他们最直观的理解这句话的涵义,从而付诸实践,幼儿期有一明显特征就是好模仿,教师抓住这一特性或许能带来别样的收获。对于“伸张正义”这类告状,教师应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幼儿都希望自己是“好宝宝”,得到鼓励和赞扬是对幼儿最大的认可,这能够增强他们的信心,满足幼儿自尊自信的需要。新《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误会他人这一类告状,首先是幼儿管理能力不强,还体现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处理此类告状,教师在平息此事的同时,还要教会幼儿尊重他人,培养幼儿查明真相的能力,并且教导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家庭是幼儿学习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家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但在幼儿园里却是两个老师带着三、四十个孩子,老师为了兼顾每一个孩子,对于告状令人犯难。其实告状一方面是孩子被家里宠成了习惯,另一方面反映孩子对自己处理事情能力的不自信,他们只是一味的依赖他人,因而对于家庭教育引发的告状,教师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遇到问题时,教师给孩子留有余地,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可在一日活动中组织不同的活动,培养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良好品质,减少幼儿告状行为。(二)创设良好环境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提供幼儿活动的材料应该尽可能充足充裕,有些“告状”事件是由于材料不足或活动空间狭小而诱发的。于是在活动区,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尽可能多准备一些玩具和材料,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进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趋同性”心理。区域活动时,如果教室空间不足,可以安排部分幼儿在走廊活动,以免幼儿在活动中,因为拥挤和无意的碰撞而引起纠纷,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二、正确处理幼儿告状的方法: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天生都具有一种“我要做个好孩子”的愿望,希望得到大人特别是他们眼里有权威的大人们的表扬。在幼儿园里,标志着自己是“好孩子”的一朵小红花、一个五角星往往是幼儿最珍贵、最值得炫耀的东西。1、幼儿来告状,可以肯定的是:幼儿对被告知对象的信任。在幼儿园里,不管孩子因为什么原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