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五讲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的变化。(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____较____固体B表示____较____________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2)地震波的波速变化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界面:图中C为________,D为________。(2)圈层:图中C、D之间为________,C以上为________,D以内为________(由E________和F________组成)。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________(软流层以上)。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________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__________但不规则圈层。3.生物圈:地球表层________及其________的总称,占有________的底部、__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的上部。答案:一、1.传播速度(1)横波慢纵波快固体、液体、气体(2)明显增加完全消失下降2.(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地幔地壳地核外核内核3.上地幔顶部二、1.气体和悬浮物2.连续3.生物生存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预习自测1.地壳、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答案:区别见下表:厚度范围联系地壳平均17千米地表至莫霍界面岩石圈平均100千米地表至软流层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2.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答案:水圈、大气圈、地壳均是由无机成分构成,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组成的。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指生物圈。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两个不连续界面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2)填出图中地震波类型的名称:C:________,D:________。(3)A、B两个不连续界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分层的________,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4)地震波C、D的相同点是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地震波通过A面向下时,波速有何变化?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纵波横波(3)地幔铁镁的硅酸盐类(4)均可通过固体C为纵波,还可通过气体和液体,D为横波,则不能通过气体和液体,故在古登堡界面处,横波消失。(5)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显著加快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主要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17(全球平均)9002900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①由岩石组成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主要特征地幔上地幔(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17(全球平均)9002900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由岩石构成下地幔地核外核温度、压力、密度都很大内核[例1](2009·广东)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这是一次浅源地震(约10千米)。回答(1)~(3)题。(1)关于此次地震的震源分布,说法正确的是()A.在地壳内B.是地幔内产生的C.一定在下地幔处D.发生在软流层(2)地震发生时,在岷江上的一艘渔船上人们感觉到()A.左右摇晃B.上下颠簸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3)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陆地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汶川位于山区,地壳厚度比较大。第(2)题,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能穿过任何物体,而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第(3)题,从图中可知①④离近日点(1月初)较近,②③离远日点(7月初)较近,根据地球公转方向,②点还不到远日点,约是5月。答案:(1)A(2)B(3)B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各外部圈层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