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茅台高中班良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教学难点】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她的窗外曾种满了梧桐,绽开着芭蕉;她的脚边,曾有如兰似麝的香炉;她的碧纱橱上,曾有清芳撩人的素笺;她曾在玉瘦香浓时将翠帘低卷;她曾在月满西楼时临水照花;她曾慵依栏杆看雁子成阵;她曾与他琴瑟相谐,形影不离,凤凰台上听吹箫……(PPT1)这位闺阁中的“苏辛”,乱世中的美神,如今,却醉卧在遍地堆积的黄花丛中,红颜憔悴、浓香吹尽,无人问无人怜……(PPT2)投影标题(PPT3)二、了解作者1、问:你对李清照了解有多少?2、生介绍。3、师总结:其人: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其词:南渡前:闺怨离愁清丽柔媚;南渡后:怀旧悼亡凄婉哀伤。(PPT4)三、听录音,把握感情基调。(PPT5)1、放录音。2、生自由朗读。3、说说感情基调。明确:哀婉低沉。四、比较阅读,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1、找一个学生诵读克洛岱的《绝望》(PPT6)。(读得别扭,只因写得别扭_确实远不如中国古诗词的音韵)然后全班齐背(学生已会背)李清照的《声声慢》。2、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痛苦、绝望、(至)愁(“至”字空出)3、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同。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4、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会承认这是自己作品的改写。5、为了写愁,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愁的?生找回答,师总结板书。酒是“愁”的象征(PPT7)秋风渲染愁情(PPT8)过雁象征离愁别恨(PPT9)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PPT10)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PPT11)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PPT12)五、佳句品评(PPT13)对于这首词,你最喜欢那句话,请作简要品析。预设:1、开头叠字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六、佳词美读(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众生点评)(PPT13)要求:1、读出感情2、读出美感七、随堂演练比较阅读《声声慢》与《一剪梅》(PPT14)1、学生听录音。2、《声声慢》这首词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联系作者经历)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3、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八、总结: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九、探究性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