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特殊的课》教学设计(情感领悟)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了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通过一节“特殊的课”认识到了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而自己却忽略了对父母的回报,在歉疚、懊悔中接受了一次感恩教育。设计理念:通过读、品、析,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感情,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理解这节课的特殊之处,唤起学生作为子女应有的关心与孝敬父母的意识。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教学重、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唤起孩子们关爱父母的意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用“你们给自己的父母过过生日吗?”的问题导入。指2~3名学生说一说父母是怎样给你过生日的?之后,教师总结。板书课题《一节特殊的课》。(生动、真切的情境具有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为本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1/42、指名分段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节课为什么是特殊的,它特殊在哪里?指名回答,不必要求学生答得充分完整,只要是答出自己的初步理解即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读准文中的词语、句子,初步体会到“这是一节特殊的课”。)三、细读课文,体验感悟。(一)理清思路,体会这节课的特殊。1、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2、课文中的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找到后读给周围的同学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读、画、思、议中理清文章的脉络,为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二)细细品读,感悟人物的内心变化。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的学习成果汇报一下吧。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指导。1、读一读课文中的老师提出第1个问题时同学们的表现。同学们为什么会那么快乐?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同学们内心的喜悦,和那种骄傲自豪的心情。2、体会当老师接着提出问题时,同学们的变化。(1)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回答出当老师问孩子们“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并向爸爸、妈妈祝贺”时,孩子们沉默了。(2)此时课堂上的气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重点体会句子:“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同学默默地举起了手。”让学生用心体会“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3)指导朗读,读出孩子们当时的惭愧与不安。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出学生心情的不同变化。2/4(4)画出表现同学们沉默时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的语句,读一读。“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时全躲开了。”“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望着窗外,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在这一片沉默下面涌动着什么?萌生着什么?他们对似乎在忍受着什么,不安?歉疚?懊悔?”对于同学们的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回答)“我意识到了孩子们心底那最珍贵的东西”,“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指导朗读。(一次次的朗读,让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中的孩子产生共鸣,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三)感悟教室中再次热闹与先前的不同。1、自由读第6自然段,看看此时的教室是怎样的一番热闹?你能通过读表达出来吗?2、孩子们七嘴八舌,他们在谈论什么?3、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了,与沉默前的热闹有什么不一样?指导朗读:读出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那种如释重负的感受,以及积极、主动想办法时那欢快、欣喜的心情。(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出教室中两次热闹的不同之处,和孩子们内心情感的变化。)(四)感悟体验,产生共鸣。1、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2、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只要有一份爱心,无需注重形式。)3这一段里的“稚拙”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指导朗读。)第2课时一、回归整体,重温感动。3/41、请同学们用自己真挚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一节特殊的课”。2、师生共同评价。3、学生充分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