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番禺市桥先锋小学李秋玲【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6【设计理念】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体现计算的作用。本课的设计,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接着探讨计算方法,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把探究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究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教材分析】本课教学的内容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要求在教学时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为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做出铺垫;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在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有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应用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算理,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力目标: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掌握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培养合作意识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笔算的顺序,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前置研究、苹果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口算:(口头回答)60×7=14×2=90×70=11×2=14×10=23×10=23×3=11×20=2、竖式计算:14×2=(请一位学生口答)师:谁来说说多位数乘一位数是怎么计算的?(用第2个乘数依次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笔算乘法的知识。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王老师特地带小红去书店买书,一起看遇到什么数学问题?(出示课件)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师:要求“一共要付多少钱?”就是求什么?怎么列式吗?(14×12或12×14)(板书:14×12)2、师:用点子图来表示12个14,每一行有(14)个圆点,有12行,要求12个14一共有多少,怎么算14×12我们能不能先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乘法知识来解决呢?师引导:比如我先求10个14是多少,再求什么?然后把它们的得数合起来。又或者还有其他办法吗?下面我们可以利用点子图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研学纸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3、学生独立解决,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汇报。(板书)注意:每一步求什么?最后为什么用加法算?4、展示不同的口算方法,并进行优化。(用课件结合点子图强化)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先分再合),最好的方法是哪种?把12分成10和2,比较好计算,结合点子图课件展示强化:14×10=140(表示求什么?)14×2=28(表示求什么?)140+28=168(最后求的是什么?)师:认真观察一下,要算14乘12,是怎么计算的呀?师:想一想怎样用竖式计算呢?课件展示竖式,问:你说先算什么?(14×2)师:再算什么?(14×10)然后呢?在研学纸上自己试做一做,做完同桌互相交流。5、展示学生的笔算过程(研学纸),并汇报每一步表示什么?6、质疑对比:有不懂的吗?展示课件对比:14×12与14×2笔算,你仔细观察今天学的竖式跟以往的有什么不同?生:今天的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