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学探究规律是如何教学的激励求异思维与独创精神,培育持久的兴趣 当同学经过独立思索猎取了某些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后,常常感到十分兴奋,尤其是找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与解法,更会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此时往往是激励他们持续努力学习的大好时机,关于差生,如能激励他们独立思索,进行求异思维,并不失时机地肯定他们的思想与独到之处,往往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如在讲解"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时,我让一位差生在黑板上把图画好并写出已知:△ABC 中,AB=AC,BF,CE 分别AB,AC 边上高。求证:BF=CE。同时启发他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来证实。即证: AB=ACABC=ACB 又 BEC=BFC,BC=BC△BEC≌△CFB BF=CE。当他证完后,我及时表示肯定并激励他说:结合图形再想一想,还有其它证法吗?他思索了一会儿,竟然想出了用面积来证!即 AB=AC BF=CE。我当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从此这位差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当然本题还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证实;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证实等方法。通过比较很容易知道,利用面积关系证实较好。 用数学美去激发同学对数学的热爱 古代的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学,哪时辰就有美。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而这些就是数学所讨论的原则。我曾经看过一位数学老师的记载,同学说出了对数学美的熟悉: 数学有图形的对称美,一个个数字,非但毫不枯燥,而且朝气蓬勃。看到"'(垂直线条)我们想起屹立街头的十层高楼,给我们的是挺拔感;看到"─'(水平线条),我们想起了无风的湖面,给我们的是沉静感;看到"~'(曲线线条),我们想起了波涛滚滚的河水,给我们的是流动感。 几何〔形体〕中那些优美的图案更是令人赏心悦目。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变态性,圆蕴含的宽阔性都给人以无限遐想。脱式运算的"收网式'变形以及统计图表,则是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2 参加数学课堂教学 设置疑问,在兴趣中引导同学主动参加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激起同学学习的情感,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必须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为此,引导同学主动参加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培育同学对数学课的兴趣。怎样培育呢?我认为设置疑问是好方法。如:教学"分子是 1 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先讲述自编的《八戒吃西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