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乐艺术(一)--民乐独奏一、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认识与了解中国的传统民族器乐,对这些乐器的沿革历史、结构特征、音色特点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并掌握几首优秀的传统民族器乐独奏作品,包括结构、旋律、调性等特点。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古琴音乐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这是继昆曲被授予这一称号后,中国第二个入选的项目,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1.古琴乐器特点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且富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传说原始时代就创造了最初的古琴。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式样”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根据琴体的“项”和“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2、古琴音乐的概况古琴的音色,根据弹法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泛音、散音、按音。古琴音乐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这仿佛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是道家思想的反映。古琴音乐传统演奏形式有琴曲独奏、琴歌和琴箫合奏等。琴曲独奏是指古琴的纯器乐独奏曲,可依长度及段数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小型是长一、二分钟,二、三段的短曲。琴歌是附有歌词,边弹边唱的乐曲,而琴箫合奏是以低沉深远的洞箫来配合古琴的演奏。3、古琴曲的“打谱”古琴音乐打谱的主要使命,是将一首久已失响的琴曲近乎原貌地展示出来。并将其曲谱转译成现代通行的乐谱,以供研究、教学、演奏、创作之用。当然,由于琴曲通常只用减字谱记录,而不必译成他谱,因此,古琴界历来无“译谱”之说,而叫打谱。古琴谱是以记写演奏技法为基本特征的手法谱。乐谱是通过文字对左、右手演奏技法的叙述,间接反映出乐曲的音高与时值的谱式,故名文字谱。乐谱没有具体音高标记,只有按演奏技法的记载去弹奏后才出现音高4、代表作品及其文化内涵《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该书编者说,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谱中分段小标题有“取韩”、“投剑”等目。近人因此认为它是源于《琴操》所载《聂政刺韩王曲》内容大致为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现存曲谱共四十五段,其中头尾几部分似为后人所增益,而正声前后三部分则很有可能保留着相和大曲的形式。(多媒体放映:广陵散)琴者,情也;琴者,禁也。中国的“古琴”具备修身养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意义。古琴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古琴中所蕴含的瑰宝,远超音乐的本身,达到身、心、灵各方面自我调和的精神层面。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二)民族管乐独奏曲1、民族管乐器概况民族乐器中的吹管乐器,因其形制、结构及材质的不同,在音色特点,音乐表现力上十分丰富。各种吹管乐器,依其发音原理的不同,我们大体可以分为:(1)不带簧哨的吹管乐器(2)带哨的吹管乐器(3)簧管乐器2、民族管乐独奏曲(1)笛子独奏音乐(实物展示笛子并问学生是什么乐器)笛子的种类很多,现在常见是为分别为昆曲和梆子戏伴奏过的笛子区分,可以习惯称为“曲笛”和“梆笛”。前者发音园润、饱满,后者发音清脆、灵巧。笛子的主要演奏技巧有花舌音、滑音、垛音、历音、迭音、打音、颤音、所颤音、顿音、吐音、泛音等。南方曲笛多使用气颤音、泛音、迭音、打音等。北方梆笛多使用花舌音、顿音、颤音、吐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