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的厌学问题据调查显示,我国四成小学生有厌学倾向;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天津市中小学生厌学情况调查”显示,27.7%的中小学生存在厌学问题;新华网报道北京中小学有三成学生厌学。……于是,有人感叹:“中国学生的厌学比例绝对世界第一,中国的‘差生’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也绝对世界第一。”我相信这是事实。但若把这尴尬的教育结果统统归罪于中国的学校,因此一味指责学校和老师,只怕有失公允,这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办法。一、厌学问题的根源首先,厌学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只要有正式的学习(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就会伴有厌学问题的发生。即便是最优秀的学生,可能也有过厌学、逃学的问题。就比如,我熟悉的一位县高考状元在初一的时候,就曾有过严重的厌学和逃学上网等问题。古代的孟子和李白,也都曾因为厌学而逃学。孟子因受母亲的“断织”教育,李白因受老妪“铁杵磨针”的启发,都能在猛醒之后转而开始发奋学习,终成大器。所以,厌学问题即不稀奇,也不可怕,只要能及时发现,找准原因,教育得法,一般都能够防范或解决。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大量出现和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大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因而,不少人认为,学生的厌学问题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造成的。但事实未必如此。就比如,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正是“文革”后期(1971—1978)。学习任务轻到不能再轻,更没有升学和考试的压力,甚至于连考试和作业都很少(1979年才有正式的中考)。但厌学、逃学的问题照样不少,只是没有人关注罢了。我当年就曾有过两次厌学的经历,一次是发生在小学四年级,逃学时被老师发现,他一个及时的耳光教我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一次是在初中,曾有一年时间不听讲,不做作业;是因为高考的恢复,是强烈的“大学梦”激发了我的学习动力。致使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很多。从外因看,有家庭和学校的原因,如:期望值或要求过高,教育方法不当,学习任务或作业过多过重;有社会原因,如: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等。从内因看,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自制力较差,过分懒惰,缺乏抗挫折能力等等。而其中,导致学生厌学的最主要、最普遍、最根本的原因,当是学习态度和学习困难。而无论当初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厌学,也不论我们采用什么教育方式帮助孩子解决厌学问题,最终都得有效解决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困难才行,否则,一切都是徒劳!二、厌学症的“暴发流行”不一定就是坏事据我不完全了解和考证,即便是上溯到任何时候,哪朝哪代,就如我前面提到的,只要有正式的学习,就会伴有厌学问题的发生;这跟孩子在私塾学习,还是在学校学习没有太大关系。而且,哪一个时期的“厌学生”所占比例都未必比现在少。那么,从前的厌学问题为什么没有被“发现”,甚至连“厌学生”这个词语都没有呢?这毫不奇怪。文革期间,人们不重视教育,就算有再多的厌学生,又有谁会去关注,又有谁会拿它当回事儿呢?再往前推,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学校,也没有什么义务教育法,大部分孩子别说初中,就算高级小学都读不了。也就是说,大部分厌学或者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早已被陆续淘汰出局,流入社会了,越往高一级的学校走,学校和学生数越少;也就是说,剩下的都是一心向学的精英学子,学校里哪里还会有那么多厌学的孩子?大量厌学生(包括厌学一词)的“出现”,为什么始于九十年代?很简单,一是因为中小学的普及和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出台,使每一个孩子:无论成绩好坏,都能有学校上;也不论愿不愿意上学,都必须去上学。这才是厌学生突然“暴发流行”的主因!倘若遵从孩子的意志,不愿意上学的孩子都可以回家,那,学校里还能看到几个厌学生呢?但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因为,只要厌学的孩子还能呆在学校,就还有进一步升学和学有所成的机会和希望!就看相关家长有没有办法有效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了。而大量厌学生的“突然涌现”,跟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也大有关系。当家长不重视教育的时候,即便是厌学生再多,家长不关注,有也等于没有。而当家长特别重视教育的时候,即使是孩子稍有一点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