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环境下的英汉习语翻译摘要: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文化语境是翻译中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讨论了英汉习语翻译的问题,对比分析了其共性和差异,并指出具体的注意事项。一、引言英国十九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e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PrimitiveCulture)一书中对文化提出了著名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与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而文化语境是指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习语,即习惯用语(theidiomaticphrases),正是不同民族在其特定的地域风貌、人文历史、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等背景下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广义地来说习语包括成语(set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典故(allusions)和俚语(slangexpressions)等,他们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饱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了解英汉习语所赖以生存的语言文化环境是对其正确理解和确切翻译的前提。如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所言:“对真正成功的翻译者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比双语能力还要重要,因为词语只是在其发挥功能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二、文化语境下英汉习语的共性由于人类的生活模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基本相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观察事物及表达思想感情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有些是不约而同的巧合。(李欣,段燕红,2003:21)如: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toaddfueltotheflame(火上浇油),tothrowcoldwateron(泼冷水),aslightasafeather(轻如鸿毛),togothroughfireandwater(赴汤蹈火),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Outofmind,outofsight(眼不见,心不烦)等组成成语和谚语可谓在寓意和形象上极其接近,典型地反映了英汉民族文化和语言间的相通性,这种现象是文化重合(culturaloverlaps)。(吴海英,2004:60)即两种文化共性的东西。在翻译时我们很容易找出源语与目的语的对等部分,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另如一些较多出现在政治上的用于lameduck(跛鸭—任期满之前未被重新选上或不能再次当选的官员),darkhorse(黑马—意外获得提名的候选人或选手),acarrot-and-stickpolicy(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等都体现了直译生动形象、鲜活有力的特点。三、文化语境下英汉习语的差异鉴于英汉两民族在心理意识、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其结果势必造成习语表达的迥然不同。影响习语翻译的文化语境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1.生存环境差异由于各民族所处生存环境的差别从而产生了基于不同地理文化背景的习语。英国是一个岛国,所以很多习语与航海有关。如tomisstheboat(坐失良机)、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allatsea(不知所措)等,而汉语习语则孕育在肥沃的大陆文化土壤里,不少习语也就因此散发出特有的“泥土气息”。如“土崩瓦解”、“地动山摇”、“通衢广陌”等。谚语Letanother’sshipwreckbeyourseamark在岛屿文化中属于常见词汇,而车则是大陆国家常见的交通工具,从这两种表达可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生存环境方面的差异。再如Asmallleakwillsinkagreatship(小漏沉大船)的另一种译法为“蝼蚁之穴能溃千里之堤”,也生动地体现出岛屿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对照。2.世情风俗差异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系统。最典型的习俗差异表现在某些动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上。如“龙”在中国神话中是珍异的动物,在封建社会是帝王的象征,父母无不“望子成龙”,后来有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炎黄子孙都为是“龙的传人”而自豪。但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龙却是一种传说中的怪物,是凶恶的象征。在西方“cricket”由于叫声悦耳动听,被视为快乐的象征,由此出现asmerryascricket(非常快活)的表达,在汉语中“蟋蟀”却没有承载如此感情信息;“马后炮”、“棋高一着”等出自中国人喜欢下棋的习惯,而英美国家则盛行球类运动及扑克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