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记得上师范时,一位老教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讲了这样一段话,他说,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要做到“五好’:一是要人才好,二是要口才好,三是要字好,四是要学问好,五是要品行好。现在细细品来,感觉话虽朴实,却很有道理,他其实就道出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那么,什么是素养呢?《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辞海》的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由此我们可以给素养下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是指一个人在品德、知识、才能和体格等诸方面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学习与锻炼的综合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教师的“五好“和当今我们提倡的教师素养是不谋而合的,要成为一名好教师,我想应该从这么几方面做起:一、要有一个好形象。作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职业形象。一个人天生丽质或者仪表堂堂固然可喜,但如果相貌平平也无需自卑,因为做教师不是选美,所以一个好的教师形象应该是仪容仪表方面的修养。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形象:整洁卫生,大方得体,神采飞扬,只有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才能对学生有表率作用,对自己有控制和推动作用。做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上班尽量着工装,女教师可以化淡妆,既美丽自己的心情,也美丽着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要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这其实也是修养的一部分。试想,一名教师如果平日里不讲卫生,邋里邋遢,萎靡不振,他怎么能给学生一个好印象,又怎么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所以教师要提高形象素养。二、要有一副好口才所谓口才,首先最基本的是会讲普通话,语言生动、流畅,思路清晰、严密,其次是要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一个教师不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与学生交流是不可原谅的,如果教师说话很随意,想什么就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时常带口头语,甚至带着浓重的方言,这样的教师怎么能有语言感染力。相反,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如果语言上做到字字珠玉,简练、准确,句句条理严密,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怎么能不喜欢听,又怎么能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知识基础并不错,但就是表达不出来;或者虽能表达,却不能表达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这样的教师,即使可以给学生一点“乏味枯燥”的知识,却总难给学生以“巧”,总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乐趣”,这当然也就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素养。所以教师应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三、要有一手好字俗话说,字是人的门面。一个老师如果能写一手好字,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能对学生的写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不难发1现,很多老教师写字的基本功很扎实,上得讲台,手一挥,一手行云流水的好字就令人称道,有的字可以称得上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大部分也能写出像老师那样的好字。相反,现在很多年轻老师,亲近电脑的时间多,依赖性强,手上的功夫就不敢让人恭维了,有的老师写出来的字还不如学生。当然,一手好字不仅是字体的好看,还要书写规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处于模仿期的学生,如果老师书写出现错误,学生就会以讹传讹,可能一辈子都会带着这个错误。所以做教师的要提高书写素养。四、要有一肚子学问教师不仅要具有教书育人的能力,而且要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功底,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从哪里来?那就是从读书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一个教师缺少了知识底蕴,是不会把课教好的。古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功能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失。作为教师既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不仅学到可靠的知识,而且越学越变得聪明灵巧。《学记》中说:“君子既知教之所兴,又知教之所废。然后可以为师也。”他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