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成年人网络道德问题的调查报告罗峪小学张宝21世纪是以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未成年人网络道德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对县城内网吧的深入调查,我们不得不承认,未成年人上网聊天的人数愈来愈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的初、高中生上网通宵达旦,甚至有的小学学生整夜整天钻在网吧打游戏,白天上课无精打采,甚至逃学,更有甚者几天不回家,做些违法违纪的事,给学校、社会、家庭带来了危害。据调查,我县中小学生去网吧上网的比例很大,且呈低龄化趋势。在调查罗峪小学学生中,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占5%到6%,这些孩子痴迷网吧,无心学习荒废学业。调查访问中发现,许多家长为阻止子女去网吧,给孩子转学,将孩子锁在家里,体罚孩子,家庭感情遭到严重伤害,正常家庭关系受到影响。我们应该看到,周围的同学们网络文明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还不足,缺乏自我约束、辨别良莠、自觉远离淫秽色情和不健康网站的自觉性。一方面,处在逆反心理的孩子往往有烦躁、忧郁、不安及空虚无助等感觉,网络上虚拟的世界很容易让他们迷恋。另一方面,如今很多家长对电脑方面的知识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只知道孩子上网吧对学习会影响,却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网络。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学校、家庭教育而忽视社会教育的误区,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老师和父母的事。但是,困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诸多问题,恰恰不是单纯依靠学校和家庭教育就能够解决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我县明确提出“坚持把提高未成年人素质与优化社会环境相结合,坚持把党政组织推进与加强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不道德行为和不法行为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沃土。根据县文化局对县城网吧进行点击率的监测显示,和社会实践调查,发现网吧中的上网者有30%多在上网聊天,有60%多在看电影玩游戏,只有少数在学习了解信息。另外,互联网上大量虚假信息也使学生对周围世界产生了一种不信任感,影响踢门世界观、人生观的正常发展。不仅如此,网络带来的“网络病”比比皆是---“网络人际成瘾”将网络聊天室、网络社群取代真实生活人际关系,他们宁愿在网络聊天室和陌生人聊天也不和身边人多说一句话,始终对电脑不离不弃,这还使他们变得过度依赖电脑而产生情绪焦虑、失控,对现实生活人际关系难以适应,严重影响人格心理正常发展。关于网络道德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阐释。主观方面的原因是在主体人中,青少年身心不成熟,受不道德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客观方面原因主要是传统道德缺陷和网络环境本身的弱点。见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首先,提出青少年自我意识水平,帮助他们解决主管我与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将他们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社会中来,把互联网真正理解成一种工具一种补充,而不是对现实的逃避,使青少年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其次,支持青少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青少年的网络失德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与惩罚或制止,应用理解的态度去关怀。这是青少年主动性、好奇心的表现,不合理的惩罚会使青少年形成主动性与内疚感的矛盾危机。教育者应加强理性指导,让他们知晓网络失德行为的危害以及那些网络行为是应该避免的。再者,把握情感体验。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面临一种心理困惑---既想展示自己的各种情感部体验,又无法把握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价值评价---于是常常产生心理闭锁不愿流露自己感情。而在互联网上的情感不真实,从而导致青少年情感发展的个体化突出,社会化滞后。因此,要关注青少年的情感体验,经常开展开放的可为青少年自主选择的体验活动,使青少年不仅在网络上,更可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感受成功,体验快感。(二)、作为道德文化的“植入者”要克服其思想和行为的滞后性对于道德文化的植入着我们应三方来努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