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宜宾县职业教育的思考四川宜宾县高场职中刘锦清摘要:职业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充分发挥职教中心的作用,合理调配职教资源。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全方面、多渠道对职业教育进行宣传,促进社会了解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避免职业教育只听到职业教育机构自己的声音。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避免普通教育式的职业教育。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一、宜宾县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宜宾县是四川省的一个百万人口大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岷江下游。全县幅员面积3031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人口100万。宜宾县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煤碳总储量4348万吨,铁127万吨,油页岩40余万吨,天然气300亿立方米。县境内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径流量22.9亿立方米,水能理论总储1040万千瓦,可供开发625万千瓦。国家已正式立项建设向家坝水电站,奚洛渡水电站也即将开工建设。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先后建立了高场、泥溪、柳嘉和育才四所职业中学,后因结构调整,泥溪及育才两所学校停招职高,形成了柳嘉与高场两年职业中学为龙头,以农村成人教育中心为辅助的职业教育体系。后借国家大力鼓励民营资本举办职业教育的东风,于2006年在宜宾县境内出现了科普、三峡两所民办职业教育学校,形成了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存的局面,主要开办了高新农业、电子、机械、服装、旅游、文秘、财会、幼师等专业的中等职业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及农民工培训。纵观宜宾县的职业教育,在县委县府的关怀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招生秩序堪忧,生源质量逐年下降。(1)目前而言,招生秩序较乱,民办学校或经济基础较好的学校,以高额回扣争夺生源。宜宾县是人口大县,生源充足,为争夺生源,县外部份职业学校生源回扣达1000元/生。义务教育一费制的实施,使得初中学校可支配资金大量减少,初中教师(特别是初三班主任)尽量将学生动员至生源回扣高的学校,使大量生源外流。(2)国家教育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求至2008年全国职普比达到1:1,职业教育推行免试入学,对进行职业中学校学习的学生少了一道门槛,直接影响生源质量的下降1加之近两年高等院校大面积扩招,普高热一度升温,职业中学对口师资及高职招生人数的锐减,使职业中学生源质量的下降雪上加霜。(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1)我县职业教育自开办以来,主要以对口升学而著称,职业教育起点较低,实习实作设备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学校的机械、建筑专业等专业仍存在教师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完成车工、数控等专业实作;有些专业就算有实习实作设备,但昂贵的耗材费用,也使得学校望而止步。据今年5月送我校机械专业学生到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实习了解到,该校一年投入机械专业实习的耗材费用每年就近100万,而宜宾县的职业学校每年投入到实习设备添置的资金也就10-20万之间。由此造成的后果便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就业起点低,不能获得很好的劳动收入,影响招生。(2)学校在扩建用地、教学用房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宜宾县四所职业中学中,柳嘉职中征地工作进展顺利,高场职中自2004年开始征地起至今,也仅见两段20余米的围墙在风雨中歌唱,至于科普及三峡两所民办职业学校,一所租用原教师进修校场所一所租用通灵酒厂车间做了教学场所。国家职业教育实现职普比1:1的大趋势下,场地建设不足,势必影响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三)对职业资源调配不合理,导致重复建设严重。先天投入本身不足,却对有限资源调配不合理,导致柳嘉职中及高场职中两所公有职业中学校在专业上重复建设、实习设备上重复投入,现在有资源利用率不高,宜宾县职教中心目前无任何作用,名存实亡。(四)教育行政部门对公办职业教育管得太“严”、“政校”难分。(1)职业教育一直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事业,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管理采用同普通教育一般的模式进行,与职业教育的特点不相符合,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2)对两所公办学校及两年民办学校的管理不上对等,造成对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