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第六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案新人教版主备人审核人(备课组长)审批人(学科主任)教学案编号授课人课题授课时间班级教学方法朗读法、品味探究教具准备课型教读课教学内容及分析毛泽东的《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由最高军事统帅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预习检测《第一课时》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荻港()锐不可当()歼灭()击溃()绥靖()()阻遏()鄂豫()逃窜()《第二课时》字词辨析要塞()阻塞()堵塞()塞子()荻港()获得()溃退()歼灭()阡陌()纤维()锐不可当():当真()不含:业已: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以及事件梗概。3.品味新闻简明准确的语言特点。4.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以及事件梗概。达标检测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教学难点品味新闻简明准确的语言特点。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呈现目标、设疑质疑、启发引领、适时点评、激励评价、总结反馈)及为突破难点所作的知识储备(备用题)学生活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展示提高、能力形成)同组教师建议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二、出示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以及事件梗概。三、介绍时代背景及新闻知识(见课件)时代背景: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知识:1、新闻的特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课题二、出示目标三、介绍时代背景及新闻知识四、指导朗读,组织研讨1、读正确,圈出六要素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2、组织讨论五、组织研讨: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2、课后第一题一、检测二、明确目标三、了解时代背景及新闻知识四、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2、再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3、同组讨论六要素4、班内研讨五、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六、研讨课后第一题。七、作业22、新闻的要素3、新闻的结构4、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四、阅读课文,思考问题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